网上有关“明代三状元:商辂、魏藻德、杨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代三状元:商辂、魏藻德、杨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明状元图考》
所谓“三元”,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个第一名。明代,“三元”者只有商辂一人。
>
商辂
商辂,字弘载,淳安(属浙江)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吏,他出生的时候,知府看见吏员们住的“小区”里有光。第二天知府问他们最近谁家有事,商辂的父亲告说生了一个儿子。知府很惊讶,嘱咐他的父亲:“你要好好的抚养,这孩子将来必大贵”。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商辂以浙江解元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和廷试,均取得第一名。其实严格地说,商辂算不上“连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时间是宣德十年(1435),之后会试失利,等正统十年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应届生”了,留过级,中间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气呵成的连中“三元”。商辂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一是在“土木之变”中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廷上下动荡不安,有主张抗战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谦;有建议南迁的,如侍讲徐有贞;还有站在一旁观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时的商辂刚刚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他是主战的。他和于谦一齐力阻徐有贞等人的南迁之议,最终使监国的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决心。
二是在英宗复位的过程中他不媚权臣。天顺元年(1457),在总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软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于谦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干”遭到查办。但对于商辂,英宗却网开一面,把他召进宫里,安慰了一番,并命他起草复位诏书。谁知就在起草诏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写而得罪了他,石在皇帝面前污蔑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结。英宗信以为真,下令逮捕了商辂。太监兴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辂求情,惹得皇帝更加生气,而兴安却丝毫不惧,说:“当初有人建议南迁,如果不是商辂等人,陛下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于是皇帝把商辂放了,但是不再让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复王的帝号。商辂被英宗削职为民,在家一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将他召至京城,恢复官职。之后,成化帝想恢复王的帝号(英宗复位,废掉了景泰皇帝的称号而重称王),但朝中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致使成化帝一直犹豫不决。商辂力排众议,他说王在非常时期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应该得到肯定,恢复名号属情理之中。成化帝这才下定决心。恢复王的位号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谦等人在“土木之变”中的巨大贡献。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专权的宦官。西厂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特务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权力都超过了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西厂的“厂长”(提督)是太监汪直。商辂与其他大学士一齐上书揭露汪直的胡作非为,建议皇帝尽快查办他,否则天下的安危就说不定了。皇帝很生气,说用一个宦官就能影响天下的安危吗?派太监怀恩严厉责问到底谁是主谋。
商辂对怀恩说:“朝臣没有大小,如果认为我们有罪,那就把我们全抓起来审问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属边城要害,守备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直一天之内就逮了很多人;还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据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说抓即抓,这样下去,天下会太平吗?”怀恩如实奏报,皇帝无奈,只好罢掉了西厂。
汪直虽然“下岗”,但依然被皇帝宠幸,他向皇帝谗言商辂曾经受过别人的贿赂。商辂心里很难受,而此时又有人在一旁为汪直歌功颂德,并叫嚣恢复西厂。在这种情况下,商辂觉得自己只有辞职了。也许是宪宗对他已经久存不满,就批准他回家了。商辂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和汪直对抗了
商辂赋闲在家,有“同事”曾去探望他,见他儿孙满堂,不禁感叹道:“我与你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没见你错杀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你的报答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商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毅。《明史》本传赞曰:“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民间也有“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有明一代,状元升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祯十三年(1640)中状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不到三年就从正六品骤升为正三品。“乱世出英雄”,这可是前辈状元们望尘莫及的呀!遗憾的是魏藻德做官为政一无建树,二无学术,他的存在与升迁只能加速帝国的崩溃,成为崇祯皇帝在用人上失误的重要见证。
魏藻德,顺天(今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三年廷试的时候因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为状元。皇帝当时问的问题是:目前内外交困,你有什么解决办法?魏答道:“知耻”。之后的两年间,还是因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问很“到位”,于是崇祯认为魏藻德肯定有极大的抱负,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辅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而这个巧舌如簧极善忽悠的天子门生,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喜欢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谈请求,条件是割地西北、封其为王、其军不受朝廷节制,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以劲旅抵御清兵、平定内乱。这个条件虽然有悖君臣大义,但不啻为一个缓和局面的良机。山穷水尽的崇祯心有所动,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哪怕魏藻德稍稍表现出一点积极的姿态,明王朝的历史就可能重写,但魏藻德不愿承担责任,在崇祯三番五次的询问下,始终沉默,不敢表态。而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偏偏喜欢在这种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放弃和谈,能让王朝喘口气的一线机会丧失。所以《明史》本传称“藻德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问计,他说不出来,只是建议朝廷下令让朝臣捐钱,这哪是首辅的作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节,而我们的首辅魏藻德却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农民军那里,他并没有受到优待。李自成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曾经“知耻”的状元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当时,农民军还强迫那些投降的明臣交钱,魏藻德也不例外,而且属阁臣,交钱不少于十万金。在酷刑之下,魏藻德拿出了一万金,而当初倡议朝臣捐钱的时候他仅仅掏出一百金。
刘宗敏嫌魏藻德出的钱太少,仍然把他夹着不放,整整五天,魏藻德脑裂而死。农民军又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继续索要钱财。其子说,家里啥也没有了,如果父亲活着,通过门生故吏也许还能筹到一点钱,现在死了,到哪儿弄去呀?
没钱,没钱拿命来!其子也被农民军杀掉了。
魏藻德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状元。崇祯十六年,明廷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选出的状元叫杨廷鉴,国变,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任松江府学教授。可惜,也许是官职太小,在《清史列传》里这个人连个“贰臣”也没混上,当属庸碌无为之辈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这首《临江仙》大家不会陌生,《三国演义》开篇即是,或许人们会认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作,其实不然,此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是其《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重批《三国演义》时将这首词添加在小说之首。
杨慎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传说上一届他就考中了状元了,但是因为发生了火灾,他的试卷被烧毁了,没有了“成绩单”,被吕取而代之。但杨慎到底是人才,这一届倒运,下一届再考,状元还是他的,时年二十四岁,真可谓意气风发。杨慎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他十一岁就能做诗,十二岁便仿照古人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如此才华,可以排除杨慎是依靠父亲的关系中的状元。
嘉靖三年(1524),杨慎的父亲、大学士杨廷和因“大礼仪”辞官回家,之后身为修撰的杨慎继续抗争。所谓大礼仪是指: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其堂弟继位,即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想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都认为不合法统,应该称正德的父亲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伯考”。同时有一些人如桂萼、张璁等则奉迎皇上,主张称兴献帝为“皇考”。双方斗争激烈,杨廷和因此于嘉靖三年被迫辞官。之后世宗追尊其生父生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世宗发怒,将一百多人下狱,十多人遭廷杖而死。这就是对嘉靖朝政治影响极大的“大礼仪”。>杨慎时任翰林学士,他率朝臣跪伏宫门力争,受到杖责,并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其间因为父亲生病和去世回过四川。七十岁的时候他想叶落归根,但是人还没有到家,就又被逮回去了,最后病死在戍所。
杨慎在云南的流放生活,是他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其所作的两千多首诗中,以思乡为主题的比较多。临终前他写了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的遗恨,感人至深。
《明史》本传称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帝死,隆庆帝(穆宗)继位,杨慎被 *** ,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天启年间追谥文宪,这也算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吧!>
明朝杨廷鉴为李自成写过标语,为什么却拒绝做清朝官员
明朝276年期间,共出了90个状元,名录如下:
吴伯宗 江西金溪人,名佑,字伯宗,以字行世。元朝元统二年(1334),卒于洪武十七年(1384)出生。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官授武英殿大学士。
朱善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字备万,号一斋。生于元朝至元六年(1340),卒于永乐十一年(1413)。洪武五年(1372)壬子科状元。官授文渊阁大学士。
丁显福建建阳人,字彦伟。生于元朝元统二十七年(1367),卒年不详。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任亨泰 湖广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古雍。生卒年不详。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黄观直隶贵池(今安徽贵池)人,字澜伯,一字尚宾。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三年(1363),卒于建文四年(1402)。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侍郎。
张信浙江定海人。字彦实,号城甫。生年不详,卒于洪武三十年(1397)。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陈桉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安仲,号叔恭。生卒年不详。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状元,,20多天以后革除功名,车裂而死。
韩克忠 山东武城人,字守信。生卒年不详。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夏榜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监察御史。
胡广江西吉水人,字光大,号昊庵。生于洪武二年(1369),卒于永乐十五年(1418)。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状元,授修撰,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曾棨江西永丰人,字子启,号西墅。生于洪武五年(1372),卒于宣德七年(1432)。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状元及第。授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林环福建莆田人,字崇壁,号絅斋。生卒年不详。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升为侍读学士,官至侍讲学士。
萧时中 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名可复,以字行。生卒年均不详。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马铎福建长乐人,字彦声,号梅岩。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六年(1366),卒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陈循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生于洪武十八年(1385),卒于天顺六年(1462)。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状元。历事永乐至景泰五朝,由修撰累官户部尚书,位至少保兼太子太傅。
李骐福建长乐人,本名马,字德良。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洪熙元年(1425)。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增鹤龄 江西泰和人,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波,一号臞叟。生于洪武十六年(1383),卒于正统六年(1441)。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邢宽南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字用夫(一作用大)。生年不详,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马愉山东临朐人,字性和,号璞庵。生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正统十二年(1447)。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右侍郎。
林震 福建长泰人,字敦声,一字起龙。生卒年均不详。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曹鼐直隶宁晋(今河北字晋)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建文四年(1402),卒于正统十四年(1449)。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周旋浙江永嘉人,字中规,号畏庵。生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景泰五年(1454)。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侍讲。
施槃 南直隶苏州人,字宗铭。生于永乐十五年(1417),卒于正统五年(1440)。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刘俨江西吉水人,字宣化,号时雨。生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卒于天顺元年(1457)。正统七年(1442)壬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翰林院事。
商辂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生于永乐十二年(1414),卒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彭时江西安福人,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生于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成化十一年(1475)。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柯潜福建莆田人,字孟时,号竹岩。生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成化九年(1473)。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
孙贤河南杞县人,字舜卿,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成化十三年(1477)。景泰四年(145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
黎淳湖广华容(今湖北华容)人,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生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弘治五年(1492)。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谢一夔 江西新建人,字大韶,号约斋。生于洪熙元年(1425),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天顺四年(1460)庚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工部尚书。
彭教江西吉水人,字敷五,号东泷。生于正统三年(1438),卒于成化十六年(1480)。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罗伦江西永丰人,字彝正,号一峰。生于宣德六年(1431),卒于成化十四年(1478)。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张升江西南城人,字启昭,号柏崖。生于永乐二十年(1422),卒于正德十二年(1517)。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吴宽南直隶苏州人,字原博,号匏庵。生于宣德十年(1435),卒于弘治十七年(1504)。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
谢迁浙江余姚人,字于乔,号木斋。生于正统十四年(1449),卒于嘉靖十年(1531)。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状元。
曾彦 江西泰和人,字士美,生于洪熙元年(1425),卒年不详。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状元。
王华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龙山先生。生于正统十一年(1446),卒于嘉靖元年(1522)。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
李旻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阳(一作子旸),号东崖。生于正统十年(1445),卒于正德四年(1509)。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状元。
费宏江西铅山人,字子充,号健斋。生于成化四年(1468),卒于嘉靖十四年(1535)。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状元。
钱福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与谦。因其家居临近鹤滩,故自号鹤滩。生于天顺五年(1461),卒于弘治十七年(1504)。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状元。
毛澄南直隶苏州人,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生于天顺五年(1460),卒于嘉靖二年(1523)。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状元。
朱希周 南直隶苏州人,字懋忠,号玉峰。生于成化九年(1473),卒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状元。
伦文叙 广东南海人,字伯畴(一作伯俦),号迂冈。生于成化三年(1467),卒于正德八年(1513)。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状元。
康海陕西武功人,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生于成化十一年(1475),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状元。
顾鼎臣 南直隶苏州人,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生于成化九年(1473),卒于嘉靖十九年(1540)。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状元。
吕柟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因居泾水之阳,故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状元。
杨慎祖籍庐凌,徙居四川新都,字用修,号升庵。生于弘治元年(1488),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唐皋 南直隶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字守之,号心庵。生卒年不详。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状元。
舒芬江西进贤人,字国裳,学者称梓溪先生。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卒于明嘉靖六年(1527)。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状元。
杨维聪 顺天固安(今河北固安)人,字达甫,号方城。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卒年不详。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状元。
姚涞浙江慈溪人,字维东,号明山。生年不详,卒于嘉靖十六年(1537)。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状元。
龚用卿 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字鸣治,号云冈。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状元。
罗洪先 江西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生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
林大钦 广东海阳(今广东潮州)人,字敬夫,号东莆。生于正德六年(1511),卒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状元。
韩应龙 浙江余姚人,字汝化,号五云。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状元。
茅瓒浙江钱塘(今浙江余杭)人,字邦献,号见沧。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状元。
沈坤南直隶太和(今安徽太和)人,祖籍昆山,字伯载,号十洲。生于正德二年(1507),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状元。
秦鸣雷 浙江临海人,字子豫,号华峰。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状元。
李春芳 南直隶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字子实,号石麓。生于正德五年(1510),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状元。
唐汝楫 浙江兰溪人,字思济,号小渔。生于正德八年(1513),卒年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状元。
陈谨福建闽县(今福建神州)人,字德言,号环江。生于嘉靖四年(1525),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状元。
诸大绶 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端甫,号南明。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卒于万历元年(1573)。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状元。
丁士美 淮安清河(今江苏淮阴)人,字邦彦,号后溪。生于正德十六年(1521),卒于万历五年(1577)。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状元。
申时行 直隶苏州人,字汝默,号瑶泉,晚年号休休居士。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状元。
范应期 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字伯祯,号屏麓。生于嘉靖六年(1527),卒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状元。
罗万化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一甫,号康州。生于嘉靖十五年(1536),卒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
张元忭 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字子荩,号阳和。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状元。
孙继皋 南直隶无锡人,字以德,号柏潭。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状元。
沈懋学 南直隶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字君典,号少林,一号白云山樵,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卒于万历十年(1582)。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状元。
张懋修 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字惟时,号斗枢。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崇祯七年(1634)。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状元。
朱国祚 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字兆隆,号养淳。生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于明天启四年(1624)。明万历十一年(1538)癸未科状元。
唐文献 南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元征,号抑所。生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卒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状元。
焦竑江苏江宁人,字弱侯,号澹园,学者称澹园先生。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卒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状元。
翁正春 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字兆震,号青阳。生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天启六年(1626)。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状元。
朱之蕃 南直隶应天府(今南京)人,世居荏平(今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字元介,一字元升,号兰隅。生于嘉靖四十年(1561),卒于天启六年(1626)。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状元。
赵秉忠 山东益都人,字季卿,号*阳。生于万历二年(1574),卒于天启六年(1626)。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张以诚 南直隶青浦(今上海青浦)人,字君一,号瀛海。生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状元。
杨守勤 浙江慈溪人,字克之,号昆阜。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卒年不详,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状元。
黄士俊 广东顺德人,字亮恒(一作亮垣),号玉仑,又号振宇。生于万历五年(1577),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状元。
韩敬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简与,一定求仲,号止修。生于万历八年(1580),卒年不详。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辰科状元。
周延儒 南直隶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生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状元。
钱士升 浙江嘉善人,字抑之,号御岭。生于万历三年(1575),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状元。
庄际昌 福建永春人,字景悦,号羹若,原名梦岳。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崇祯二年(1629)。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状元。
文震孟 南直隶苏州人,字文起,号湛持。生于万历二年(1574),卒于崇祯九年(1636)。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状元。
余煌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武贞,号公逊。生年不详,卒于清顺治八年(1651)。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状元。
刘若宰 南直隶怀宁人,一作潜山(今江苏潜山)人,字荫平,一作颖平,号退斋。生卒年不详。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状元。
陈于泰南直隶宜兴人,字大来,生卒年不详。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状元。
刘理顺 河南杞县人,字复礼,号湛陆。生于万历十年(1582),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状元。
刘同升 江西吉水人,字晋卿,又字孝则。生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状元。
魏藻德 顺天府通州人,字思令,号清躬。生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状元。
杨廷鉴南直隶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
在明朝末年,曾经有一个状元,经历奇特。他本来可以有着大好的前途,不过赶上了末世,本来可以投靠清朝,可他气节很高,不愿意做降臣。他就是明末最后一个状元杨廷鉴。
杨廷鉴是一个奇人,不仅因为他高中状元,而是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够传奇了。杨廷鉴的祖上是东汉太尉杨震,在古代认祖宗的不少,但杨廷鉴却是有谱所载,一代代传承的。杨震33世孙杨士英在南宋绍定年间从临川迁徙到前黄,世代繁衍,耕读为家。前黄距离武进很近,所以很多史料又称杨廷鉴是武进人。
他的奇还在于没有登科的时候,已经名满江南了。当时他的才学和人品备受推崇,时人称他“自幼习勤苦,不好鲜衣纨绮”。他的老师,是礼部尚书孙慎行和副都御史张清惠。作为布衣,能拜入这样的朝中大员名下,杨廷鉴的经历确实有些传奇
当朝廷科考时,杨廷鉴正好遇到自己老师张清惠也被宣召入朝。师生二人一同前往京师,在北上的路上。张清惠对自己的学生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他说:我们是老了,功名对你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现在国事衰微,都看你们这些后生晚辈的了。(科名君自有之,吾辈相期更有远大于此者)
这一年是1643年,也是明朝最后一次开科取士。在路上,杨廷鉴别过了自己的老师,中途顺道去看望孙奇峰。孙奇峰是杨廷鉴父亲的好友,理学功底颇深,正在河南居住。可是就是这次访友出了一点意外。
在襄阳自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正好将杨廷鉴抓住了。
农民军倒也不清楚杨廷鉴到底有多出名,到底有什么本事,但看到是个读书人,就要留他做谋士。虽然李自成当时声势浩大,农民军也缺乏有墨水的文人,杨廷鉴深受思想的熏陶,常常以忠义为准则,不敢加入农民军。
农民军没有为难他,不过还是留下他来写标语。这样,杨廷鉴免费做了一段时间的文书,为农民军写下了“均田免粮”、“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等标语。
在取得农民军的信任之后,杨廷鉴终于找了个机会,抽身离开河南,北上来到了京师。他拜访了父亲的老友,为农民军打工之后,居然还顺利赶上了会试。
以杨廷鉴的才华,通过会试自然是没有问题。以往的殿试,通常是在第二年举行,那时候军情紧急,殿试也就紧跟着开始了。在金銮殿上,的问题是如何选人?杨廷鉴不同于其他士子,他有做过高官的老师,又有在农民军中的经历,为此,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取士先品行,而后文辞,用人贵朴诚而贱浮,竞论邪正,不论门户……
这个观点让崇祯大为赞赏,不过杨廷鉴的选人观还来不及验证对错,第二年李自成就攻入了京师,崇祯皇帝自缢殉国了。
农民军再次和杨廷鉴见面了,此时一个是新兴的政权,一个是刚刚当上翰林院修撰的状元,再加上以前的合作关系,按理来说该擦出火花来吧?然而,杨廷鉴还是不愿意为大顺政权效力,他偷偷离开京城,在一片战乱中辗转千里,又回到了老家。
一直有传闻说,清军入关之后,杨廷鉴效力了清廷,出来做了大官。为此,在他身后入选当地先贤祠时,还有很多文人挖苦讽刺。然而,无论是史料还是家谱,从来没有杨廷鉴在清朝做官的记录,连他的官职、时间都是一片空白。所以,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位状元没有成为清廷的降臣。
其实,清廷也曾屡次招他为官。入关后的第三年,清廷就征召杨廷鉴,但是他以生病为理由拒绝了。顺治七年,举荐杨廷鉴为官,他以母亲丁忧而拒绝了。顺治九年,皇帝亲自询问杨廷鉴的同乡以及他的儿子杨大鲲,打听杨廷鉴的病情,并再次请他出山,杨廷鉴还是拒绝了。他以自己名望在当地兴办学校,舍粥赈灾,做了不少好事。
关于“明代三状元:商辂、魏藻德、杨慎”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寒梅]投稿,不代表里驹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nqlj.com/zlan/202509-627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里驹号的签约作者“寒梅”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明代三状元:商辂、魏藻德、杨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明代三状元:商辂、魏藻德、杨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
文章不错《明代三状元-商辂、魏藻德、杨慎》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