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目的地的构建模式类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目的地的构建模式类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们按照核心吸引力初步将旅游目的地划分为四个类型:城市核心型,景区主体型,区域复合型,产业聚集型。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发展模式。
1、城市核心型
城市核心型旅游目的地,是以城市作为主要旅游吸引力,并在城市里实现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关系。在我国,城市核心型的旅游目的地以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为代表。
在城市核心型旅游目的地的构建中,要处理好“旅游城市”和“城市旅游”的关系,不要让城市成为单纯的游客集散地,而应该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打造城市本身的休闲旅游吸引力;同时,发挥城市在交通、住宿、会议、科研、政务等多方面的优势,打造旅游与其他产业的交叉整合产品,比如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科教旅游、修学旅游等,丰富产品结构,形成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独有特征
2、景区主体型
景区主体型旅游目的地,是以某个或某几个著名旅游区为基础和核心形成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如黄山、九寨沟、峨眉山、神农架、千岛湖等。
我国较早形成的一批大型旅游区,已经逐渐进入了目的地系统打造的进程中,突显出了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擎带动作用,并通过吸引力的聚合效益,增强了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
此类旅游目的地以大型旅游区为核心,围绕其形成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行社、旅游管理等配套要素集群,甚至进一步整合周边文化、生态、城镇、温泉等资源,发展会议、度假、养生等旅游消费产品。景区主体型旅游区创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在于,在增强核心吸引力的基础上,发展复合功能,形成产业聚集,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生活方式
3、区域复合型
区域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是以一定空间内的旅游要素、游憩方式聚合为主发展成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地市、旅游区县、旅游乡镇等为主要单元,是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力军。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旅游吸引力、旅游配套产业、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地区尚未真正树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思想,实施目的地发展战略。
区域旅游目的地打造,要在资源整合、形象塑造、产品组合、交通线路设计等方面下大功夫,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形象。
以河北秦皇岛昌黎县为例。昌黎县位于河北省环京津休闲产业带上,距离北京、天津在2.5小时车程之内,拥有黄金海岸、葡萄酒、温泉、碣石山等四项高品级优势旅游资源,且都具有规模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但昌黎的旅游资源尚未真正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旅游吸引力,在客源市场上,昌黎作为一个旅游城市,都相对失语,难以发挥其星光闪耀的魅力。
2009年初,山合水易创景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团队到昌黎县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以“普罗旺斯模式”打造昌黎旅游,以“黄金海岸?浪漫昌黎”为主题形象,充分整合海、沙、红酒、温泉、山地、乡村、花卉等各项旅游资源,形成“一心?两带?两组团?一腹地”的空间格局,以翡翠岛为龙头,形成滨海度假、温泉养生、红酒生活、山野休闲、乡村旅游等五大产品体系,打造“北纬40℃的法式浪漫”,将昌黎构建成为北国第一“滨海浪漫旅游目的地”。
昌黎县旅游目的地打造的关键在于吃透资源内涵,升华一个主题概念,形成县域旅游的灵魂,并以此为核心整合各类旅游产品,并借鉴普罗旺斯模式,撬动昌黎面积广阔的乡村腹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浪漫乡村游,成为昌黎县旅游目的地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然,根据旅游资源禀赋和分布特色,旅游产业发育程度,区位和经济环境等,不同地区建设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不同,发展模式也各有差异,不能一概而论。
4、产业聚集型
产业聚集型旅游目的地,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目的地形式,以某类旅游产品或某主题旅游产品的聚合为特征形成,比如依托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海淀园等诸多科教资源而形成的“中关村科教旅游区”,以某个大型中心城市为核心而形成的“环城市旅游度假带”,还有以乡村旅游而著名的四川某地等。
产业聚集型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在于“整合”,整合旅游资源,整合产业链,整合市场资源,整合其他产业,整合不同行政区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发展的合力,共同打造一张目的地发展的“王牌”。
以中关村科教旅游区为例。以中关村广场为核心的广大区域是我国科教首善之区,是首都知识经济的主要载体,拥有丰富的科教旅游资源,“中关村”是中国高科技、创新、创造力的代名词,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所有中国人向往的圣地。
开发中关村科教旅游,打造永不落幕的新科技博览会,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走进中关村,体验中关村,感悟中关村,并使中关村成为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意的交流、展示基地,促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中关村科教旅游业的发展对促进北京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海淀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面对分散的旅游资源,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旅游功能与科研、教学、工业、商贸等其他功能的矛盾,空间格局的限制等限制,如何破局,真正打造中关村科教旅游金牌产品,实现其巨大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
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专家认为,中关村科教旅游区应该按照旅游目的地的构架和方向发展,打造科教旅游核心吸引力,完善旅游产业链,形成独特性品牌,成为北京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教专项旅游目的地。
首先,中关村科教旅游区作为北京旅游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新北京旅游中的必游点,是北京国际旅游目的地构架中的专项目的地,与北京市作为一个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城市互相依托;
其次,中关村科教旅游区将中国科教首善之区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为可参与、可体验、有价值的高品质旅游区,必将发展成为中国科教旅游的示范和样板基地;
再次,中关村科教旅游区将代表中国科教旅游的品牌进入国际性科教旅游的整体板块中,形成国际吸引力,成为国际性的科教专项旅游目的地。
以“科教圣地?创新之源”为主题定位,打造中关村科教专项旅游目的地,使其成为海淀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的新引擎,北京旅游的必游旅游区之一,中国科教旅游发展的典范!国际科教旅游胜地!在该项目中,“目的地打造”成为旅游区发展的核心战略。
重大工程区、城市和港口的规划和设计应该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和研究,尤其是在断裂发育、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必须进行此项工作,否则工程规划、设计将出现错误,从而给工程造成重大损失。这里通过实例,介绍如何运用物探、地质相结合对城市区域作地震地质背景分析和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图2-1-3 辽南地区构造体系及地震预测分析图
(据杨文远,1985)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金州镇东南10km的马桥子乡。区内构造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地震频繁,我国东部有名的郯庐地震带在其西缘通过。靠近开发区的金州断裂是一条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其南端的金州地区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破坏性地震。总之,本区是一个地震危险区。为规划此经济开发区和为抗震设计提供依据,本区进行了地质和地球物理的调查工作,其结果如下[3]。
1.构造活动性与地壳形变
本区位于纬向构造的阴山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二个巨型隆起带的复合部位,构造复杂,演化历史较长,多期性、复合性、继承性表现明显。经对构造形迹全面分析,本区存在纬向构造体系、华夏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及北西向构造(图2-1-3)。断裂相互交叉,地块严重破坏。挽近时期以来,各体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其活动的性质、先后和强度均有踪迹可查,尤其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断裂带中表现较为清楚。
金州断裂 该断裂为一条深大活动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分支,在发展上具有长期性和继承性。断裂走向为N 20°E。到目前为止,它仍在活动,依据如下:①在石河乡高家房身南侧的冲沟里,破碎带宽30m,其上的晚更新世黄土状亚粘土与断层东盘的片麻岩呈断层接触(图2-1-4);②在地貌形态上,金州断裂作为辽东山地与西部辽河冲积平原的分界线,第四纪以来,东部上升幅度达150m,1972年以来,断裂两侧地形高差达7.2mm;③地热的分布受断裂控制,沿金州断裂及其两侧,温泉呈北北东向带状分布,如复县龙门汤温泉、黄哨温泉、熊岳温泉、汤岗子温泉等。这些温泉水温较高,大都在50℃以上,最高可达88℃;④断裂控制着地震分布,金州断裂为一条长期活动的断裂带, 近时期为右旋张扭,沿该带的金州、熊岳等地,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形成一条中强地震带。
图2-1-4 高家房身金州断裂剖面图(据杨文远,1985)
1—鞍山群片麻岩;2—震旦系页岩夹砂岩;3—破碎带;4—第四纪黄土状亚粘土
庄河断裂 断裂位于开发区北约7km,与金州断裂交会于金州七里庄附近,对开发区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庄河断裂是一条古老而又断续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为压扭性逆断层,呈N E45°~50°方向延伸,倾向SE,倾角80°。新生代以来有断裂活动,断层泥年龄测定表明,在新近纪至晚更新世(N2—Q3)有强烈活动。断裂活动造成南北两盘差异升降,北盘大和尚山持续上升,高达664m;南盘则相对沉降,如金州八里庄至吴屯一带,据钻孔揭露,有厚达58.83m的早—中更新世的泥砾堆积,其底界在海平面以下十余米。1958~1972年水准测量表明,东盘相对于西盘的上升速度约为2mm/a。另外,在庄河附近,地震频繁,且震中位置集中。沿此带还有地热异常。温泉沿断裂分布明显。金州地震台在1978~1982年对庄河断裂进行跨断层水准测量,未发现差值,说明庄河断裂近期是平静的,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普兰店断裂 走向北西西,长约80km,为一压性断裂,在普兰店与金州断裂相交,并切割了金州断裂。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上可看出,沿该断裂震中呈密集的带状分布,说明该断裂的活动性强烈。海城、唐山两次大震前后,本带宏观、微观异常激烈,烈度也偏高。
皮口断裂带 南北长80km,东西宽20km,由27条北北东向冲断层及其伴生的20条北北西向扭断层组成。在皮口镇以南有碳酸泉分布。1972年以来,震级ML> 1级的地震共发生过10次。
碧流河断裂 全长60km,为一条南北走向的压性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明显,它控制了碧流河的流向,河流阶地不对称,有差异升降迹象,碧流河上游存在断崖。断裂带上的城子瞳西于1969年3月4日曾发生过4级地震。
海城河-大洋河断裂 为近期发现的一条隐伏性活动断裂,走向北西,为压扭性断裂,全长130 km。在海城河上游断崖处有明显的三角面、悬谷,其活动导致1975年海城7.3级大震。
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规模最为宏伟的断裂带,切割深度到达莫霍面,全长可达2400km。从前古生代开始活动,一直到第四纪仍然是一条非常活跃的断裂带。由于断裂带的活动,辽宁地区相对山东地区有明显上升,辽东半岛相对下辽河地区上升了370m,断裂带内差异活动强烈,可达1.5mm/a,曾发生过渤海7.4级地震(1969年)和6.5级辽东湾地震(1922年)。
渤海海峡断裂 呈北西45°方向延伸,长达200km,该断裂与郯庐断裂交会处曾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总之,上述几条断裂代表了四大构造体系的主要成分,彼此间都存在复合关系,以斜接和反接为主要形式。这些断裂都具有强烈的活动性,其中以金州断裂活动最强,郯庐断裂及渤海海峡断裂活动程度为中等,其他活动较弱。
辽南地区按地壳形变可分两个区,一是形变速度为13~14mm/a的平坦的下辽河地区,另一是形变速度在15~18mm/a的辽东隆起区。庄河、埕子口附近,1938~1958年水准测量结果,相对营口基点上升了60mm,平均每年约3mm,1970年再次复测,庄河、大连一线相对营口又上升了60mm,平均每年约3mm,上升趋势逐渐增加。
地壳隆起与断裂带内的应力积累是同步的,当断裂带的应力积累达到强度极限时,会导致这些构造断裂的再活动。辽南地区,地壳上升速度较大,某些断裂带为发震构造,1975年2月海城7.3级地震就是在沈阳到盖平的北东向的变形速度较大的梯度带上发生的。
图2-1-5 辽南及渤海地区区域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示意图
(据孔繁厚等,1984)
2.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与深部地壳结构特征
辽南及渤海地区区域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图2-1-5)是,等值线多为北东向和东西向,南部、中部为正值区,最高有+30×10g.u.,在东南出现一近东西向长条形封闭圈。西北大部及东北小部为负值区。区域重力值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最低可达-100×10g.u.。总变化值为130×10 g.u.。其间有五条重力梯度带,反映深部断裂带的存在。大连市位于丹东-庄河梯度带的南侧。
莫霍面等深度图(图2-1-6)反映了地壳厚度变化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等深线多呈北东向和东西向展布。按地壳厚度变化特征可将辽南及渤海地区地壳构造划分为中部、南部幔隆区和幔坳带。
1)中部幔隆区:地壳厚度变化在32.3~34.0km之间,幔隆区大致以34.5km的等深线为边界,属区域重力场的正值区;中部幔隆区呈两隆夹一凹的构造布局,其西边为彰武-菊花岛次级幔隆带,中间为下辽河-渤海幔坳带,东边为抚顺-长兴次级幔隆带。
2)南部幔隆区:南部幔隆区与南部区域重力场正值区相对应,内有丹东-庄河幔隆带、埕子口幔隆带和南堡幔坳;丹东-庄河幔隆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北侧有明显的地幔陡坡带。
3)幔坳带:幔坳带与区域重力场的负值区相对应,亦即中部幔隆区的两侧,东侧为一北东向槽状幔坳带,西侧为一阶梯状地幔坳。
本区幔隆、幔坳展布多为东西向,其次为北东向。东西向的幔隆、幔坳分布在本区的东部及西部,北东向的幔隆、幔坳则斜贯本区中部。此种格局说明两者所受构造作用的时代和背景不同。东西向格架反映了中生代前古板块构造运动特点,所受应力的方向为南北向。北东向格架说明本区自新生代以来,由于受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影响,地壳受北西—南东向应力作用。在幔隆局部凸起部位、幔隆带交汇处、幔坡带,幔坳的边缘部分及幔隆带的转折端,因地壳较薄,常发育有深部断裂。此带亦为应力集中带,有中、强地震发生,这与辽东半岛地震空间分布是一致的。
图2-1-6 辽南及渤海地区莫霍面等深度示意图(据孔繁厚等,1984)
1—莫霍面等深线(km);2—震级大于5级;3—震级小于5级;4—热水点;5—幔隆幔坳分界线;6—地壳断裂
3.地震活动性
它是地壳活动的现今表现,其强度、频度和时空规律,对研究区域稳定性具有决定性意义。据大连地震台的观测统计,从1493年到现在,曾发生地震669次,其中ML≥3.5级的达29次,占4.3%,震源深度一般不超过15~20km,属浅源地震。金州附近,从1853年以来,发生过3次大于 级的大地震,最大的一次为6级,属破坏性地震。
从地震分布的时空特点来看,本区地壳活动性有如下一些基本规律。
1)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与造构背景关系来看(图2-1-3),70%的小震活动与新华夏系不同性质的断裂活动有关。近期大震不断发生,其中有1966年渤海7.4级、1978年海城5.9级等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地震亦曾多次发生。据此,本区存在发生6级构造地震的背景条件。本区地震除受新华夏系控制外,还受纬向构造带活动的影响,在二者交会地带容易发生地震,而且震级较高,金州正处于这样一个位置,自1975年海城大震以来,小震多次发生。
2)从深部地震构造来看(图2-1-6),郯庐断裂带与庄河断裂带都处在幔隆与幔坳的过渡带。地震多分布在幔隆带上的局部凸起部位,如营口—海城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发生过多次强震。另外,在幔隆带交会处,地震活动性亦强。如金州附近,位于抚顺-长兴幔隆带与丹东-庄河幔隆带的交会部位,在1961年曾发生过6级强震。
3)从发震时间看,1800~1890年为一活跃期,半岛上沿金州活动断裂带曾先后发生过金州1855年12月11日的5.5级、1856年4月10日的5.25级、1861年7月19日的6级和营口1859年的5级、1885年的5级5次破坏性地震。1890~1940年为平静期,半岛上没有发生过大于5级的地震。1940年至今又进入活跃期,相继发生过熊岳1940年8月5日的5.75级、1969年9月23日的4.25级和海城1975年2月4日的7.3级、1978年的5.9级破坏性地震。
综上所述,辽东半岛近代地震活动期约为90年,平静期约50年。由此推算,半岛至今还需40~50年才可进入平静期。活动期长、平静期短的特点再次说明地壳的不稳定。另外,从地震先后发生的时间来看,地震由金州→营口→熊岳→海城先后发生,说明半岛上一百多年来震中沿金州断裂的两端有重复回跳的可能。从近期小震趋势上看,震中可能由北向南移动。
4.区域稳定性评价
(1)稳定趋势分析
本区最重要的不稳定因素是地震。区内地壳构造环境、构造活动性及体系复合关系、应力集中条件、现今应力场作用方式及能量积累和释放都为本区产生中、强地震提供了孕震条件。这些不稳定因素现分析如下。
1)金州断裂南端的深部地壳构造环境处在丹东-庄河幔隆与抚顺-长兴幔隆的交会部位,且金州断裂与庄河断裂在七里庄附近会而不交,为一断裂闭锁区,该处地壳较薄,应力易于集中而利于应变能的积累。若按90年为一活动期的积累过程,今后50年内尚存在一个应变能相当6级左右的地震。
2)在近东西向构造应力挤压作用下,北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处于左旋扭错状态,并且有挤压作用,北西西向断裂则处于右旋扭错状态。在二者交会部位,利于应变能的积累,易于发震。金州断裂南端正处在这样的构造背景中。
3)金州断裂处于辽东隆起与下辽河凹陷的转换地带,是地应力高度集中的部位。
4)金州地区周围的陆地与海域,近几十年,特别是1975年海城大震以来,小震多次发生,表明本区地壳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发震的可能性。
5)金州断裂两盘相对差异活动明显,1980年以来金州水准观测资料表明,这种差异运动速度日益增加,应力一直集中(表2-1-4)。
表2-1-4 1980~1984年金州断裂两盘相对差异运动速度日益增加
(据杨文远,1985)
6)从历史地震震中迁移规律看,金州断裂上地震震中存在重复回跳的可能。
7)根据古登堡-李希特公式(2-1-1)中系数a、b随时间的变化,可推断未来强震的可能性:
lgN=a-bM(2-1-1)
式中,N为观测时间内M级地震发生的总次数;M为震级;a为大小地震比例;b为地震活动水平。系数a、b是通过作1930~1982年间大连地区递推累加震级-额度曲线(图2-1-7),用最小二乘法求得(表2-1-5)。
由图2-1-7可知,半岛南部小震频度高,中、强震频度低,5~6级地震处于明显缺震状态。a、b值随着时间而增大,说明半岛地震活动明显加强,地震频繁,这与近期郯庐断裂活动强烈,与半岛1940年后又进入一个活动期的推断是较吻合的。b值一直趋于上升,表明金州断裂南端处在孕震阶段,当地应力积累能量达到临震状态时,b值会出现系统的下降,强震也即将来临。
表2-1-5 1930~1982年间大连地区大小地震比例(a)及地震活动水平(b)
(据杨文远,1995)
图2-1-7 1930~1982年大连地区递推累加震级-频度曲线
(据杨文远,1985)
8)利用以下经验公式可对未来发震强度作估算:
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式中,Ms为未来发震震级;L为未来释能活动断裂长度(km),Imax为未来震中烈度。表2-1-6是用式(2-1-2)(、2-1-3)计算的结果,由表可知,金州断裂南端可能发生6级地震,未来震中烈度为8.0。
(2)地震烈度影响场效应
地震烈度影响场是指由于断裂释能对周围建筑物破坏所涉及的范围和强弱,它以震中为中心向外逐渐衰减。如果未来地震确实在表2-1-6所预测的不稳定地点发生,那么它们的影响场将随离开发区距离的远近而显示出不同的差异,依据公式(2-1-4)计算所得的影响烈度列于表2-1-7。
表2-1-6 大连地区未来地震预测
(据杨文远,1985)
表2-1-7 大连地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影响烈度
(据杨文远,1985)
地球物理勘探及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式中,I为影响烈度;S为烈度衰减系数;Imax为震中烈度;R为等震线半径(km);H为震源深度(km)。
从表2-1-7可知,对大连经济开发区有影响的发震断裂有金州断裂南端(发震时烈度可达8度)和郯庐断裂与渤海海峡断裂交会带(烈度可达7.5度),其他断裂发震影响烈度均小于等于6度,对稳定无不良影响。
(3)地震场地效应
实际影响烈度不仅取决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而且与场地的地质构造、地基土类型、地下水、地形等因素影响有关。
开发区距金州断裂南端8km,处于8度危险区边缘。在金州断裂与庄河断裂复合影响带内,地貌形态差异较大,高差可达664m,岩体支离破碎,互相穿插,沿主干断裂,断层泥和糜棱岩化、片理化极为发育,使岩石强度降低。另外,开发区表层大都是晚更新世洪积黄土状亚粘土,其容许承载力,据实测为30~60tf/m2
1tf/m2(吨力每平方米)=9806.65N/m2(牛每平方米)=9806.65Pa(帕)(国际单位制)。
。据以上情况,虽场地附近无大型活动断裂,但抗震工程的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在未来几十年内产生6级地震的背景是存在的,在该带附近进行的一切建筑都需注意地基岩土的稳定性,注意防震措施,并需有烈度8度以上的设防。关于“目的地的构建模式类型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晚词桑桑]投稿,不代表里驹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nqlj.com/ylzx/202509-9841.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里驹号的签约作者“晚词桑桑”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目的地的构建模式类型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目的地的构建模式类型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文章不错《目的地的构建模式类型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