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道教与道家的同异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道教与道家的同异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道教与道家不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而道教是宗教,但二者之间又有联系,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道」为道教所继承改造,道家创始人老子被道教塑造为太上老君,《道德经》和《庄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成为道教的「真经」。
道教在多方面继承改造了道家的东西,继承显示出与道家的联系,改造则显示了区别。可以说,道教与道家的价值取向根本上还是不同的。按照后世的划分标准,一般把道家的发展阶段分为:
先秦老庄道家, 秦汉黄老道家, 魏晋玄学道家。魏晋以后,道家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不复存在,道家被道教取而代之。所以魏晋以后人们所说的道家,除了确指先秦和汉魏晋道家以外,多指的是道教。即便是人们常说的「唐代钦定道家」,其骨干多是道教中人物,实际上也是道教。因此可以说,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会上扮演角色,发挥功能作用。
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指出:「认为道教是作为纯哲学的道家思想的普遍堕落和腐败的产物的看法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应用另一种眼光来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的哲学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而道教却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道教充分普遍而又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惧、神秘和惊异等感觉,而道家却对此熟视无睹。」不仅看到道教与道家的差异,而且认为两者是互补的,道教对于一般人的现实生活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要认识和理解道教,必须明确区分道家与道教,同时又不要忘记二者间的密切联系。
《文史知识》1987年5期任继愈《道家与道教》 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老子、老聃与道教》。 李刚:《汉代道教哲学?导论》之三﹝巴蜀书社,1995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的是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原句的意思是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的是古仁人不同于原文中的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已物喜,不已己悲"。原句的意思是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两句皆出自于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原文: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白话译文:
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扩展资料: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关于“道教与道家的同异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盘俭]投稿,不代表里驹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nqlj.com/ylzx/202509-1103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里驹号的签约作者“盘俭”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道教与道家的同异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道教与道家的同异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道教是以...
文章不错《道教与道家的同异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