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笔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笔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毛笔
在各类笔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其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笔描绘的痕迹。虽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该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时对笔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笔”、“聿”、“拂”等多种名称。直到秦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才将笔的各种名称统一称作“笔”。相传秦将蒙恬曾在善琏村取羊毫制笔,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说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供为笔娘娘。到了汉代,笔已比较考究,路卮是当时的制笔高手。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据正史书籍记载,我国著名的宣笔就发明于汉代。
宣笔时期是我国毛笔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晋时,安徽宣州用兔毛制成的紫毫笔,以笔锋尖挺而拥著称于世。宣州陈氏之笔深受王羲之等人的推崇。到了唐代,宣州成为全国制笔的中心,宣笔声誉日隆,此时的宣笔无论在制作技巧,选用材料,或在笔杆的雕镂艺术上,都已日臻完善,柳公权、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等人都对宣笔有过极高的评价。宣笔在唐朝时被奉为贡品和御用笔,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天宝二年,唐玄宗登楼看新潭、南方数十郡特产,排列在在楼下,其中就有宣城郡的笔。陈氏及诸葛氏之笔跨唐宋两朝,制笔技艺世代相传,所创无心散卓笔具有性能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书写流畅的特点,称“海内第一”。宋代除了宣州诸葛氏之外,歙县的吕道人,黟县的吕大渊,新安的汪伯立等都名冠一时。
元代以后,以湖州为中心的制笔业日益兴隆。我国的毛笔进入了第二个重要发展时期——湖笔时期。尤以羊毫笔最享盛名,为士林所爱,并得朝廷赞赏,此时的湖笔与宣笔已同享盛名,乃至超过了宣笔,成为全国毛笔的代表,誉满海内外。被称为“毛颖之技甲天下”的湖笔,发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古时,善琏隶属湖州府,故这里出产的毛笔称为湖笔,善琏也被誉为“笔都”。当时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姚恺、陆震、杨鼎、沈秀荣、潘又新等制笔名师。
明末清初,善琏湖笔逐渐外传,善琏人在各地开设了一批著名的笔店,如北京的古月轩、贺连清,上海的周虎臣、杨振华、李鼎和,苏州的贝松泉、陆益堂等。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由于毛笔是由动物纤维制成,难以长久保存,故完整的古笔传世极少,除少数发掘品外,能见到的明清毛笔,也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宝了。
钢笔
自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羽毛笔的基础上发明了钢笔之后,钢笔迅速替代传统的羽毛笔而成为20纪主要的书写工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电脑、打印机与网络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钢笔的书写功能,而且性能更加优良的圆珠笔广泛运用,也挤占了钢笔的市场占有率。21世纪初的今天,钢笔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它是许多人首选的书写工具,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体现持有人身价的一种象征。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良的名牌钢笔,已成为高档的名贵礼品,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追求,价格不菲。
钢笔因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收藏者 , 所以如何选择一枝好的钢笔 , 也成了一门学问。
有不少人喜欢收藏钢笔。因为钢笔不仅有足够多的新老品牌与款式供收藏者寻觅选择,而且价格适宜,全球都拥有庞大的市场,收藏容易,转手出让也极为方便。即使是专供收藏的珍稀品牌,很少有伪造的假货,也没有很多人专门炒作,因此使得鉴赏家与投资者购买起来较为放心。
铅笔
1564年,一场灾难性的飓风袭击英格兰岛,受灾较重的昆布兰地区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风暴过后,人们在树根下发现了一种黑色矿物质。只要轻轻在物体上一划,就可以留下一道黑色的印记,它就是“石墨"。当地牧羊人常用它在羊身上画记号,以便于辨认。后来有人把它制成棒形,卖给商人用于在包装上划记号。178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经过多次实验,将石墨粉与硫磺、锑、松香混合在一起,制成糊状再挤压成条形,这就是铅笔的雏形。这种铅笔有一定的硬度,书写起来比石墨棒好用多了。受此启发,人们又将石墨块切成小条,用于写字绘画。这就是最早的铅笔。不久,英王乔治二世索性将巴罗代尔石墨矿收为皇室所有,把它定为皇家的专用品。但是用石墨条写字既容易弄脏手,又容易折断。
给铅笔套上木杆外套的任务是由美国工匠门罗来完成的。他先造出了一种能切出木条的机器,然后在木条上面刻上细槽,将铅笔芯放入槽内,再将两枝木条对好、粘合,笔芯被紧紧地嵌在中间,这就发展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铅笔。
新成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铅笔的制造也已经注入了许多科技含量。有了护芯可回缩活动铅笔、无残芯活动铅笔、纸制铅笔等等。
护芯可回缩活动铅笔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铅芯护管在一定压力下可以回缩。这种笔使用的是金属夹头,装有防止重压的保护弹簧,按压后能够半自动出芯,不但出芯准,而且还可避免刺破衣袋、保护铅芯;无残芯活动铅笔与一般铅芯只能用到12.4毫米为止的活动铅笔不同,无残芯活动铅笔哪怕铅芯用到最后1毫米仍能使用。这是活动铅笔一百多年来的重大革新。它主要是笔内改用了双夹头结构,前夹头夹持铅芯的前端,后夹头负责夹持及推进铅芯;纸制铅笔,又名环保铅笔。主要是利用废旧纸张为原料(替代传统铅笔生产中的木材),经过简单裁切后,经精细加工而成。与传统的木杆铅笔相比,纸制铅笔以纸代木,品质更加卓越,产品花色繁多,而且易卷削、使用性能好,并且绝对避免了木杆铅笔普遍存在的杆内断芯、切削折芯、偏芯等难以克服的缺点。
符号
今天我们看到铅笔上标有的H、B、HB是代表铅笔的软硬程度,这也是有来历的。
直到18世纪末,世界上还只有英、德两国有铅笔供应,拿破仑发动了对邻国的战争后,英、德两国切断了对法国的铅笔供应,因此,拿破仑命令法国的化学家孔德在自己的国土上找到石墨矿,然后造出铅笔。但法国的石墨矿质量差,而且储量少,孔德便在石墨中掺入粘土,放入窑里烧烤,制成了当时世界上好使耐用的铅笔芯。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H"即英文“Hard"(硬)的开头字母,代表粘土,用以表示铅笔芯的硬度。“H"前面的数字越大(如6H),铅笔芯就越硬,也即笔芯中与石墨混合的粘土比例越大,写出的字越不明显,常用来复写。“B"是英文“Black"(黑)的开头字母,代表石墨,用以表示铅笔芯质软的情况和写字的明显程度。以“6B”为最软,字迹最黑,常用以绘画。普通铅笔标号则一般为“HB”,考试时用来涂答题卡的铅笔标号一般为“2B”。
特殊功能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铅笔还可以鉴别钻石的真伪。钻石用水润湿后,用铅笔在它上面刻划一下,真钻石的表面不会留下铅笔划过的痕迹。用水晶、玻璃、电气石等制作的假钻石则会留下痕迹
毛笔的起源与发展
毛笔(writing brush)是以各种毛类梳扎成锥形笔头,粘结在竹管或木管一端,用于书写绘画的笔。
属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首,是举世无双的书写工具。
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毛笔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走来,至今兴盛不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1980年陕西临潼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
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
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支笔,根据发掘报告讲,“毛笔,在竹筐内,全身套在一枝小竹管内,杆长18.5厘米,径口0.4厘米,毛长2.5厘米。
据制笔的老技工观察,认为毛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毫做成的,做法与现在的有些不同,不是笔毛插在笔杆内,而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丝线缠住,外面涂漆。
与笔放在一起的还有铜削、竹片、小竹筒三件,据推测,可能是当时写字的整套工具。
竹片的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纸,铜削是刮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贮墨一类物质的。
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
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
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
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
蒙氏造笔后统称笔。
先秦文献中用笔的记载屡见不鲜,但缺少对笔形制的具体描述。
据考古发现提供的直观材料,从早期笔的形制上看,笔尾部削尖,合乎记载中的“簪笔”说法,便于别在头发或冠巾上。
这种用法到了汉代即演变为“簪白笔”,“簪白笔"指未蘸过墨的新笔,以新笔作簪用,汉代时很多见。
秦笔较之战国笔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改良,即笔头镂成腔状纳人笔毫。
它的优点是笔头可以保持 *** 的状态,更利于吸墨和书写,且更具稳定性。
这种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说是制笔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
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
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见王羲之《笔经》)。
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
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
据《西京杂记》载:天子所用笔,管则饰以错宝,毛皆以秋兔之毫,并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
清代乾隆年间的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也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
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
”笔在此时已经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而开始成为艺术品了。
秦汉之际人们有将毛笔簪戴在头上,以作装饰之用的习惯,因之笔杆较长,有20厘米左右,笔杆上还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笔尾削尖,并髹之以漆,称之“簪白笔”。
“白笔”指未蘸过墨的新笔,以新笔作簪用,故名。
汉代有“簪白笔”制度。
汉代官员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笔。
魏晋簪笔之风不再时行,笔杆逐渐变短。
三国时有魏国人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辞章,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著有《笔经》一卷留世。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韦诞的制笔方法:“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将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为笔柱,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亦使平均,育颉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韦诞的制笔方法,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时制笔的过程和特色。
隋唐的毛笔,笔头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其中制笔名家有:
1、黄晖。
相传他得到蒙恬的制笔方法,所制的笔称“鸡距笔”,鸡距即雄鸡跖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因锋短,犀利如鸡距,故名。
2、宣州陈氏。
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制笔名家,名字不详,相传陈氏之笔特别为当时书法家喜爱。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亲手写过《求笔贴》向陈氏之祖求笔;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向陈氏求笔。
宋邵博《闻见后录》中载:“宣州陈氏家传右军《求笔贴》,后世益以作笔名家。
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
果却之,遂多易常笔。
曰前者右军笔,公权固不能用也。
”
3、诸葛氏。
其制笔以一种或二种兽毛参差散立组合而成,经久耐用,与当时宣州陈氏同享盛誉。
郑文宝《江表志》中载:“宜春王从谦喜书礼,学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枝酬十金,劲妙甲于当时,从谦号为‘翘轩宝帚’。
”唐时诸葛氏笔已为诗人书家所推崇。
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
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
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
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由于唐笔的锋短,过于刚硬,故蓄墨少而易干枯,于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精柔的笔。
长锋笔的出现对于毛笔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了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的书风。
宋代的制笔工艺,一改晋以前的旧风,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
当时的制笔名匠众多,有:诸葛高,安徽宣城人。
出身制笔世家。
书法家苏轼曾称当时无心散卓笔,“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入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
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及歙州吕道人,吕大渊,新安汪伯立,均为其传人。
吕大渊,黟州(今安徽黄山市黟县)人。
在继承宣笔制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宋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黟州吕大渊悟韦仲将作笔法,为余作大小笔十余枝,无不可人意。
”吕道人,歙州人。
其制笔技艺 继承宣笔制作之长又有创新,名扬一时。
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歙州吕道人非为贫而作笔,故能工。
”吴说,宋代笔工吴政之子,继家法制笔,笔经久耐用。
程奕。
苏东坡说钱塘笔工程氏制笔,有前人风格,使写字轻巧,制作精妙。
待其瑛,擅长紫毫“枣心笔”。
所谓“枣心笔”为笔毛中心有物,如枣中之核,故称。
张遇,以制丁香笔为人所知。
黄庭坚说:“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
”丁香笔为宋代毛笔的一种。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
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谢 则以汪伯立笔,澄心堂纸,李廷 墨,羊头岭旧坑砚称为“新安四宝”,一并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
到了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即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笔)代替。
这是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所造成的。
再说湖州早就有制笔业,尤以善琏镇为最。
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莲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
智永喜爱书法,他用败的笔头足足有五大竹箱,埋在晓园(今善琏镇轮船码头处),名“退笔冢”。
智永禅师圆寂后,笔工把他埋葬在“退笔冢”旁。
入元以后,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他们精雕华饰,不惜成本,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以致湖笔声誉日隆。
湖笔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黄鼠狼尾毛,经过浸、拨、并、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笔锋坚韧, *** 饱满,修削整齐,具有“尖、齐、圆、健”的笔之“四德”。
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冯应科,元初湖州著名笔工。
所制湖笔被称为“冯笔”,与当时书法家赵孟 的字,钱舜举的花鸟画,一并誉为“吴兴三绝”。
《湖州府志》中曾有“吴兴冯笔妙无伦”的词句给予赞扬。
张进中,元代湖州笔工,以 毛作为制笔原料,制成 笔,为皇宫中所用。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中载:“都城耆老,善制笔。
管用竹杆,毫用 ,精锐宜书。
吴兴赵子昂,淇中王仲谋,上党宋齐 皆与之善。
尚方有所需,并非中笔不用,进中每月执笔入宫,必蒙赐洒食。
”周伯温,元代笔工。
西域人,名沙剌班,以制黄羊尾笔扬名当时。
继承了古代制法,深受世人赞美。
陆文宝,元末明初制笔家。
浙江吴兴人,声名出众,制笔技艺传至其子陆继翁后,大有继往开来之势。
明书法家曾 《赠笔工陆继翁诗》称:“吴兴笔工陆文宝,制笔不与常人同。
自然入手超神妙,所以举世称良工。
”陆文宝制作的笔还曾入贡为御用笔。
同时吴兴的笔工也大量地向外辐射,使湖笔在江苏,浙江各地普遍地都有制作。
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
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明清两代精制华丽的毛笔,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
制作的精美表现在笔头选毫极精,笔头捆扎出竹笋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
笔头与副毫因毛色现出层层不同的色彩或锋淡而副毫渐浓, 色变化颇为美观。
当时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猪鬃等不同性质的毛,并创新了毫制笔,即利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达到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挥洒自如和尖,齐,圆,健的要求。
根据书法,绘画的需要,还创新出现了揸笔,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
笔管的装饰上也创制出了许多精巧的工艺,从质料到装饰花纹都有创新。
当时有竹管(棕竹、斑竹、湘妃竹),玉管(青白玉,碧玉)、玳瑁管、雕漆管、剔漆管、黑漆描金管、填漆管、象牙管、瓷管、木管(硬木、乌木、鸡翅木)、珐琅管等多种质料(图69)。
装饰题材丰富,雕镂精致,色彩鲜艳,大体以吉祥图案为主,有双龙戏珠,龙凤,八仙,云凤,云蝠,古钱,人物山水等。
明清二代的著名笔工有:
陆继翁,明代笔工,陆文宝之子。
施文用,明代笔工。
浙江吴兴人。
精制笔翰,多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内府,被达官贵人视为案头清玩,笔杆常标“笔匠施阿牛”记号,弘历皇帝鄙弃其名,改为“施文用”。
此后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笔界有了盛誉。
张文贵,明代笔工。
杭州人。
长于制画笔,有“画笔以杭之张文贵为首称”的赞评。
周虎臣,清初著名笔工,江西临川人。
制笔规模较小,以自产自销的方式经营,清康熙三十三年(694)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店”,专门制作经营毛笔;后于1862年扩展到上海开设分店,而后总店也迁至上海,成为拥有100多名笔工的作坊。
子继父业,连续七代。
周虎臣制笔选料,做工,以精美实用而闻名。
王永清,清代笔工。
江苏吴县大郎桥人。
善制笔,不传徒不设肆,治笔于家,制笔做工精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记有王永清语:“吾之治笔也,先纳笔头于粗管,修去其曲与偏之甚者,胶尖,俟干透,乃倒梳其根,令净,换管再扎,又择去不甚直而圆者,再胶再梳,又恐曲与扁者虽净,或有圆正而其材不长,不能齐尖者厕其间,上齐则下所 入管者少而根硬,下齐则腰发胖而尖薄,是亦未足以发挥指力,曲折如意也。
又择而梳之,然后固扎其根而黍以投于精管,故终笔之用,而无一褪毫,尖尽秃而笔身仍韧好不僵也。
”说明王永清制笔相当讲究而能耐用。
王兴源,清代笔工。
浙江归安善琏镇(今属浙江省吴兴县)人。
在扬州设肆卖笔,是湖笔名师之一。
李馥斋,清代北方笔工。
道光时人。
精于紫毫(兔毫)兼羊毫制笔,尖,齐,圆,健四德皆备。
又能制作卷心笔,其功能超过一般规范,大可作擘窠巨字,小可作楷书,为当时书家文人所赞颂。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
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
关于“笔的发展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灵风]投稿,不代表里驹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nqlj.com/changshi/202509-802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里驹号的签约作者“灵风”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笔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笔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毛笔在各类笔中,毛笔可算是...
文章不错《笔的发展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