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营丘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营丘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将临淄定为营丘是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又北,经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四履,都营丘为齐。”关于姜太公建都营丘的历史,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这样记载: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佐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封于齐国,建都营丘。营丘改名临淄是因为一场君主家族的争斗:公元前866年,齐哀公的异母弟弟姜静被立为齐君,这就是齐胡公。因为营丘和纪国仅隔一条淄水,齐胡公害怕纪国国君加害自己,便把都城从营丘迁到了薄姑。公元前859年,齐哀公的同母少弟姜山带领营丘人奔袭薄姑,杀了齐胡公,自立为齐君,称为齐献公。齐献公即位后复都营丘。为防备纪国入侵,他扩建了营丘城。因为扩建后的营丘城东城墙濒临淄水,沿河而建,所以齐献公就将营丘城改名为临淄。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山东省考古部门在临淄区齐都镇河崖头村西约200米处的韩信岭一带发现了营丘故城遗址,特别是挖掘出的城墙证明早在齐献公迁都前这里就已有旧城邑存在,后被献公改扩建。据王恩田考证,营丘在齐国故城大城东北角,淄河西岸,今齐都镇河崖头村韩信岭一带。这里的文化层特别厚,有3—4米,往往有四五层堆积,过去每逢大雨过后,古币、化石环等文物时有显现,营丘即临淄。
营丘,是姜尚始受封地。关于营丘的地点,由于史书无明确记载,所以古来多有争论。本文就此问题提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我们先来看一下古人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
汉末人应劭曰:“师尚父封于营丘,陵亦丘也”。(《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北海郡·营陵”引应劭《地理风俗记》)主张营陵(在今山东省昌乐境内)即姜尚始受封之营丘。
魏晋人臣瓒曰:“营丘即临淄也。营陵,《春秋》谓之缘陵。”(亦见《汉书·地理志》师古注“营陵”引)主张营丘即临淄(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境内)。
晋人郭璞曰:“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尔雅·释丘》注)以地形特点解营丘,认为营丘在临淄。
北魏人郦道元力主营丘在临淄:“淄水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武王以其地封太公望,赐之以四履,都营丘为齐。”(《水经·淄水注》)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在临淄县系下著录说:“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之都也。……营丘在县北百步外城中”。《尔雅》曰,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曰营邱。今临淄城中有邱,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曰营邱。
唐孔颖达曰:“太公股肱周室,成王封之于营丘,今临淄是也。”《春秋左传正义》卷三,颜师古态度较暧昧,他在注《汉书·地理志》“临淄”条时,赞同臣瓒之说:“瓒说是也。”然在“营陵”条下,又异引应劭、臣瓒两说,而曰:“临淄、营陵皆曰营丘也。”莫衷一是。
延至清代,持论者较多。栖霞人郝懿行力主“营丘即临淄说”,征引《毛诗正义》、《史记集解》、《檀弓正义》等书证之,并驳斥应劭“营陵即营丘说”。俞樾亦持是说:“齐都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诸子平议》)。昌乐人阎愉则力主“营陵即营丘说”,从地貌特征、地理位置、传统习俗、经济特点、开国之道诸方面,论证昌乐营陵古城即太公始封之营丘(见清·嘉庆《昌乐县志·艺文考》)。
至今,这一笔墨官司仍无定论,故《辞源(修订本)》、《辞海·地理分册(历史地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皆两说并存。
但从有关记载和地理形势等方面看,营丘当在临淄。
我们再来看一下史书的有关记载。
《史记·齐太公世家》云:“武王已平商而定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营丘在齐地内,故言“封师尚父于齐营丘”。齐的得名,与临淄南部牛山西的天齐渊有关。郦道元《水经·淄水注》云:“《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另从司马迁的话还可看出:营丘为军事重地,故周王封姜尚于此以镇东方。当时,山东半岛的莱国十分富强。《汉书·地理志》曰:“莱夷作牧,厥丝”,可见蚕丝业和畜牧业是很发达的。若营丘在昌乐的话,距莱统治中心较近。那早为莱国吞占了。而从距离上来讲,营丘应在临淄。临淄距莱国统治中心较远,又有淄水作为屏障。所以莱侯与太公争营丘,才没有取胜。太公才得以“至国,修其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才得以“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史记·齐太公世家》)。
关于姜尚的受封,还有另一说。《汉书·地理志》云:“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是为太公”。薄姑氏及四国作乱被灭,将其地封姜尚太公,意在使太公镇之,这同武王在殷旧地封管叔、蔡叔、霍叔的用意是一样的。那么封地必在薄姑附近。薄姑,在今博兴县境内。临淄距薄姑只有数十里,而昌乐距薄姑数百里。
按营丘古属青州,商时为逄伯陵方国所辖,周时为齐国都城,这在我国史书和地图上都是这样著录。例如蒋廷赐:《尚书地理今释》说:“史记武王封尚父于齐,都营邱。正义云,营邱在青州临淄北百步外城中。今山东省青州府临淄县西北三里,有营邱城是也。”清和州鲍东里古村编辑:《史鉴节要便读》卷一说:“齐封太公(齐今山东青州府,太公姜姓吕氏名望号尚父),国于营丘”(地在今临淄县)。
可见,从史书关于姜太公受封的记载来看,营丘应在临淄而不在昌乐。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史书关于姜齐两次迁都的有关记载。
姜太公被封于营丘后,“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叛)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可见姜齐原建都于营丘。后来,周夷王时,齐国发生了两次迁都。由于齐国邻国的纪侯的诋毁,周夷王烹死了齐哀公,而立姜静为齐胡公,胡公迁都薄姑(今博兴)。“哀公同母少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史记·齐太公世家》),古人作战是兵车步卒,远袭最难。秦国老臣蹇叔曰:“劳师以远袭,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假若营丘在昌乐,昌乐距薄姑数百里,战车步卒数日才能到薄姑,袭杀必难成功。假若营丘在临淄,临淄距薄姑数十里,几小时便可到达,所以才能一袭而杀胡公。
齐胡公时,薄姑东邻纪国。纪,姜姓侯国,都城在今寿光县南。临淄齐故城东北。齐襄公八年(公元前六九0年)始为齐所灭(见《左传·庄公四年》)。纪国邑,在临淄齐故城正东十八里,齐襄公七年(公元前六九一年)才有“纪季以入于齐”一事(见《左传·庄公三年》)。纪国邑,在今临淄县东南(见《春秋·庄公元年》杜注),齐都城东南方,齐襄公五年始被齐迁其民而并其地(见《春秋·庄公元年》)。可见,齐胡公时,纪国城邑在薄姑东的淄河东畔,南接鲁中丘陵,北到渤海之滨,象一条屏障横于营陵与薄姑之间。若营丘在昌乐的话,姜山袭击胡公时,必定要向纪侯借路。不向纪侯借路,战车是不能来到薄姑的。况且薄姑和营陵(昌乐)又隔洱水、淄水等大河。若营丘在临,便正在薄姑东面而纪国西边的淄河西畔,袭击薄姑时才不用借路,取得袭杀成功。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胡公为什么从营丘迁到薄姑,献公为什么又从薄姑迁到临淄,临淄和营丘是什么关系。我们说,这两次迁都的主要原因,都在于各自的势力所在地不同,迁都是为了巩固各自的统治地位。司马迁叙述这事时说:“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因徒薄姑都,治临淄。”“尽逐”,是怕胡公党羽作乱。逐后还不放心,所以才“因徙薄姑都”。可见薄姑是胡公的势力所在地。事实也正是如此。后来厉公暴虐,故胡公子复入齐时,也是以薄姑为跳板的(见《史记·齐太公世家》)。我们再来讨论齐献公迁都到哪里呢?他也必然效法胡公,从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出发,迁到自己的势力所在地。他的势力所在地是哪里呢?当然是营丘了。“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攻杀胡公”便是最好的证明。可见,献公迁回的地方仍是原国都营丘,只是迁都回来后,将营丘改名为临淄。郦道元对这个问题有精辟的见解:“献公之徙,其犹晋氏深翼名绛,非谓自营陵而之也”(《水经·淄水注》)。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说:“献公复都营丘,拓大其城,更名临淄”。
以上,从史书中关于齐国两次迁都的记载中,可看出营丘当在临淄。
下边,我们再来看几种零星的历史记载。
据《左传》、《战国策》、《汉书·地理志》的记载来看,东莱统治中心在今黄县,莱有棠(今即墨县)、夷维等城邑。夷维地名,刘敦愿先生考曰:“夷维的维,疑是潍字,此邑属莱夷而在潍水附近,所以称夷维”。以此推之,营陵应属古夷维地名。这是营陵非营丘的又一佐证。
齐桓公时,“既反侵地,正封疆,地南至于陶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有革车八百乘,择天下之甚*乱者而先征之”(《国语·齐语》)。桓公任用管仲,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晏子春秋》)。为五伯之首,即反侵地,疆土向东才到邑(今临淄齐故城东十八里),远距邑数百里的营陵,在太公时不可能是齐地。
《左传·僖公十四年》载:“春,诸侯城缘陵(营陵旧称——笔者注)而迁杞焉”。杜注“缘陵,杞邑。辟淮夷,迁都于缘陵”。此为齐桓公四十年事,正值齐强盛之时,若缘陵为太公始受封地,必不容忍此为“杞邑”,更何况建都呢?又,周敬王时,孔子弟子后处封于缘陵,唐时追封为营陵伯(据《昌乐县志》)。周敬王时,齐国是景公在位,用晏婴为相,齐二次复盛。此时诸侯并起,周室衰微,位同诸侯,若营陵为齐地,怎容周王封给别人?
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婴与齐景公在临淄齐城外讨论古乐时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那么太公封地怎能不在临淄,而远在几百里外的昌乐?
从以上有关历史记载可见:营陵非营丘,营丘不在昌乐而在临淄。
下面,我们从地理形势考查一下。
在冷兵器战争的初期,地形地势的便利与否,对战争的胜败具有重要作用。前面说过,关于太公受封的记载有两说。一是《史记》:“武王已平商而定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依此说,周王封吕尚的目的在于藩卫王室。当时,“周初定,未能集远方”(《史记·齐太公世家》)。莱夷是东方强国,周之劲敌。其封地必是进可出击,更重要的是退可固守的军事重地,姜尚才能在无周王朝援助的情况下,完成藩卫王室的任务。另一记载是《汉书》:“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依此说,其目的在于弹压薄姑一带。《竹书纪年》云:非功臣不足以“弹压东方,故特封之营丘”。这样,其封地也必须利出击便固守。可见,不管是哪一说,营丘都必须可攻可守,特别是利于固守,姜尚才能完成周王朝的使命。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姜尚“夜衣而行,黎明至国”时,“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仓促应战的姜太公所以能保住营丘,营丘的利于固守是重要原因,那么,下边我们就先看一下昌乐和临淄,哪里能具有这种固守的地理条件。
古临淄,东有淄水向北注入济水(小清河);北有济水;西有时水(乌河)经麻大湖注入济水;南面是鲁中丘陵,有牛山、稷山、黄山等天然屏障。淄水从鲁中丘陵中流出。时水源头(今临淄矮槐树村东)距鲁中丘陵的北缘——黄山五里,但“山西有涧,下道(导)于时,非经雨潦则涸,故名乾时”(见民国九年《临淄县志》)。乾时,即今辛店发电厂东边大武水库上下的河道。雨季,潦水从山谷中冲出,切开坚硬的棕红土,劈成一条深几十米,宽二十几米的陡立的河沟,极易防守,公元前六八五年,齐国和鲁国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大战:“夏,公伐齐,纳公子纠。桓公自莒先入。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左传·庄公九年》)。新即位的桓公不但没被鲁师攻入国都,反而能大败鲁师,乾时的地势是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见,临淄基本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天固之地。更加上在这块天固之地内,临淄齐故城北,济水南,有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游幸过的巨淀湖这一古代大湖。齐故城西,是一片低洼的河网密布(有画水、渑水、系水等)的沼泽地,即《水经注》所说的“九里十八湾”之处。山、河、沼泽地,对临淄的固守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地势,姜太公才据此在迎击莱夷的战斗中获胜。
另外,莱夷是东方强国,是姜太公最重要的敌手。营丘必须首先具备防东莱的最有利的地势。临淄东面紧傍淄水,淄水源出原山之阴,沟通九条大山谷,有十数条河流注入。《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夷既略,潍淄其道”。足见淄水古为大河。淄水北出鲁中丘陵,经古天然水库天齐渊,紧傍稷山、牛山入鲁北平原。平原处河道窄处也达里余,宽处竟达数里,两岸陡立,皆十余米高,今河底已积存七、八米厚的砂石,可想见当时浩大的水势。《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景公登东门防,民单服然后上。公曰:‘此大伤牛马矣,夫何不下六尺哉?’晏子对曰:‘……蚤岁溜(卢文绍谛曰:溜,淄字之误)水至,即下六尺耳,向者防下六尺,则无齐矣……’。”元于钦《齐乘》引《齐记补》一书说:“(齐)故城周五十里,高四丈,十三门。”雨季如此,旱季则有天齐渊调剂。这样的大河巨川,足以防东来之敌。
临淄古城东墙,打破西周时城墙直修的惯例,紧压淄水西岸,曲折修筑,呈十二处拐角,既不美观,又费工。可想见筑城者怕留下缓冲地带,为东来之敌攻城时所利用,而有意为之。筑城尚如此用心良苦,选地则更应“陟则在,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诗经·公刘》),四处相看,八方求索了。天固之地临淄被太公选中,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从地理形势看,营丘在临淄是合适的。
我们确定了营丘是在临淄,那么在临淄什么地方呢?臣瓒云:“今齐之城中有丘,即营丘也。”(《汉书》师古注引)郦道元言:“今齐之城之中有丘,在小城内,周围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房玄龄(临淄南马坊村人)等撰的《晋书·慕容德载记》也。登营丘,望晏婴冢,顾谓左右曰:……”考其地,皆指今临淄齐故城小城内的桓公台,但桓公台是人工所筑,《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说:“小城的北部偏西,有一座夯土台——‘桓公台’,台高十四米,基呈椭圆形,南北八十六米,建于生土之上”(《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五期),这与《尔雅》“非人为之丘”不合。此台可能是齐襄公时所筑,(《国语·齐语》载:“(桓公)曰: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韦昭注:“居高位而自尊也。”再者此台东距淄水五里,南距淄水东西拐角处近二十里,所以此说早有怀疑(《昌乐县志·艺文考》载清代阎愉《营丘辨》即驳过此说)。
桓公台非营丘,如今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那么营丘到底在临淄的什么地方呢?确定这个地点以前,我们不妨先来考查一下“丘”的本义。
《周礼·大司徒》云:“土高曰丘”。《说文》云:“丘,土之高者也,非人所为也。”“丘”古文为“丛”,似人群居于地上之形。所以《山海经》把古代部族所居之处称为“丘”,如“陶唐之丘”、“昆吾之丘”、“神民之丘”等。《离骚》云:“哀高丘之无女”。《汉书·地理志》注古“十二州”时云:“洪水汛大,各就高陆,人之所居,凡十二处”。盖古代雨水丰,地气湿,人须择高处居住,故《周礼·小司徒》云:“四邑为丘,方四里”。
所以,“丘”的本义是指古代人群居住的自然形成的高地,并非指什么人为的大土堆。
据古书记载,古临淄一带,高地是很多的。有齐襄公游猎逐豕而坠车伤足的“贝丘”(《史记》称“沛贝”),有连称、管至父戍守过的葵丘,有齐大夫邕廪之邑渠丘等。这些高地,虽因诗书的记载流传下来,但却随时间推移的“沧海桑田”之变,古本《尔雅》释营丘时是“水出其前左”,清代考据家王念孙对此作过肯定。《元和郡县志》引《尔雅》时亦有“前”字。可见,“水出其前左”是较为可信的。
今淄水出鲁中丘陵后向北。经古天齐渊,折而东行,至牛山脚下,又直向北流去,经临淄齐古城东。与《水经》所云:“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东北过临淄县东”一致。淄水不是地上河,河床迁运不大。据此考查,营丘当指南自古天齐渊(牛山西)至时水源头(矮槐树村东)一线,北至古巨淀湖南(今临淄、广饶交界处),东自淄河,西至古时水、画水、系水等低洼地东沿,这块至今仍可看出地势较高的古代高地,即今临淄的东北部。此高地亦正合《管子·乘马》所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可见,此高地当是古营丘。
所以说,姜太公始受封的营丘,当在临淄而不在昌乐,它是指临淄齐故城所在的这块淄水半绕的高地而不是指古营陵。
明确了这点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姜太公的建都地点,我们不妨称它为“营丘古城”,在营丘的什么地方。
《水经·淄水注》云:太公所筑之城是指桓公台的小城,“其外郭,即献公所徙临淄城也。”此说已被发掘出的实物所驳倒。临淄齐故城分大小两城,并套筑在一起。这样,若大城晚筑于小城,那么在大小城交接处,大城必压筑在小城墙上。但如今大城西南有与小城套筑处,已掘出土层清晰可辨,十分清楚的看出:却是小城城墙压筑在大城城墙上。小城晚筑于大城,并非营丘古城,是十分明白的了。
那么营丘古城到底在哪里呢?《临淄齐国古城勘探纪要》指出:“大城地形以西部南北河道以东地区较高,其中尤以大城东北部地势最高。……尤其是河崖头村西南和阚家寨村东北一带的‘韩信岭’高地,文化堆积特别厚,一般为三至四米左右,往往有四、五层堆积,是故城文化堆积最厚最复杂之处”。“据‘韩信岭’高地探掘的资料,铜渣、炉渣、烧结土等发现于二、三层之间(这一带地层堆积有四层,其中第三层是灰绿土,质地坚实,从试掘中认定属于春秋前期的地层)。”另根据“临淄齐国故城钻探实测图”,在齐故城内文化堆积厚的高地有十四处,其中十二处在“韩信岭”一带(以上见《文物》一九七二年第五期)。
据此可见:营丘古城在齐故城大城东北部韩信岭一带较为可信。
下边,我们再来追寻一下“韩信岭”附近地名地势的蛛丝马迹。
汉初,这一带有一城名营城。《水经·淄水注》:“汉景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刘信都为侯国。”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营城,渑水西。刘肥子信都封营侯,筑城而居,谓以营城。……崔道南谓在柴家疃,形制甚小。”柴家疃在韩信岭高地西里余。刘信都为何被封为营侯呢?晏子曾曰:“先君太公筑营之丘”(《水经注》引,《汉书·地理志》注亦引。)可见,古临淄早有一称“营”之地,远非自刘信都受封始。
同时,“韩信岭”高地北部,柴家瞳有东西两古城村,此外又为何称“古城”呢?考临淄一带地名,好多与古地名有关。接应齐桓公回国的高的封地,今名白兔丘(高字白兔),孝公墓附近有吕家孝陵、高家孝陵,遄台(又名歇马台、戏马台)相传是齐国战马集结地,或传为是齐威王赛马之处,其东南有村名南马坊,齐侯行宫雪宫附近有薛家官庄、……。那么,这里所称“古城”,可能与营丘古城有关。
据上,疑姜太公所筑之营丘古城,在临淄齐故城大城东北部“韩信岭”一带。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根据史书有关记载的考证,和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的比较来看,姜尚始受封之营丘在临淄而不在昌乐,姜太公所筑之营丘古城,在临淄“韩信岭”一带的可能性较大。
注:营丘之“丘”,明初倡儒学,为避孔丘之“丘”字,官令“丘”旁加阝,明后丘字为邱。故属同一字义。
浙江奉化的“溪口”地名由来
泽覃乡地处武夷山脉,境内东北部有三座古塔,凤鸣、龙峰、鹏图3塔,组成笔架凌霄,为瑞金八景之一。
境内绿色、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有“安置暴动”遗址、毛泽覃烈士陵园、毛泽覃烈士纪念碑。 龙峰塔:(又名巽塔、文兴塔),位于瑞金县城东南2.5公里,泽覃乡希平村驻地西北3公里,座落于今希平村与南岗村交界的笔架山山峰上。距历任村5公里,此塔居东北面,往西南走向。此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系七级六面实心砖塔,高约20米,塔下部嵌青石匾,曰:“龙峰塔”。塔下山坡原建有护塔之文兴寺。据《瑞金县志》记载:文兴塔,即巽塔也,在浮乡三里方巾岭。明万历年间,知县潘舜历莅任捐俸倡,率邑绅朱善卿等同建。
鹏图塔:(又名丙峰塔,大路岽塔),位于县城南偏东2.7公里,泽覃乡安治村驻地西北3公里,座落于今安治村与溪背村交界处的笔架山山峰上。东北面有龙峰塔,西南面有凤鸣塔,此塔居中。始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系九级六面空心三合土塔。高约24米,塔下部嵌石匾,曰:“鹏图塔”。据《瑞金县志》记载:丙峰塔在县城城南五里竹园岭岽一个山头上,“为学宫对山”。乾隆元年邑绅赖梯云、赖定俸等捐资同贡生杨方坚、生员杨长晋、朱芾等募众鼎建,其地基于邓惟元义施。塔成匾,曰:“鹏图塔”。
凤鸣塔:(又名丁峰塔,庙角塔)位于县城南3.4公里,泽覃乡光辉村驻地1。5公里的笔架山山峰上,此塔居西南,往东北走向,有鹏塔(居中)、龙峰塔、(居东北)此塔建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系七级六面空心三合土塔,高20米,塔下部嵌一青石匾,其上字迹已难辨识。据《瑞金县志》记载:“凤鸣塔”。它与丙峰塔同建,其地基邑绅李秉礼等后裔捐出。塔成匾,曰:“凤鸣塔”。
此三塔为瑞金八景之一:——笔架凌霄,耸立在瑞金城南的竹园岭岽笔架山上。也是泽覃乡的风景之一。2008年,由瑞金市政府牵头集资,恢复原貌,已全面修缮一新。 松心庵:位于今泽覃乡泽覃村松心庵,唐朝后期建庵,中途曾有过几次维修、续建,是乡境内最早建的庵庙。有“先有松心庵,后有东山寺”之传说。有罗公菩萨、释迦佛,观音菩萨,斋神。占地面积1.5亩。1958年破四旧毁掉菩萨,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后,因年久失修自然倒塌。
凰岗罗溪福主赤砂庙:位于今泽覃乡明星村罗溪赖屋岗岗坂边上(始建于唐朝)。续建于清朝嘉庆8年(1803年),1999年10月重建于原位置。
凰岗福主庙:位于今泽覃乡明星村社公及赣龙铁路旁边,始建于明朝洪武8年(1375年),修建于1994年秋。因国家建筑铁路搬迁。1997年秋迁建。
凰岗普应寺:位于今泽覃乡明星村大村脑赣龙铁路旁边、始建于1994年秋,因国家建筑铁路搬迁,1997年秋迁建。宗点证字(赣)F070650053
罗溪庵:位于罗溪庵背岽下,今泽覃卫生院岽子下,始建于明末清初,1915年(乙卯年)被洪水冲毁。曾居过道士,行道教,有观音菩萨、斋神。神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1958年破四旧时拆毁。
历任福主庙:位于历任老屋村小组杨氏祠堂侧面附近,始建于清朝中后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拆毁。
庙角福主庙:位于庙角村水口,始建于清朝后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拆毁。
石水龙颈莆杓形庵:位于今泽覃乡石水村早子排东南龙颈坑路边莆杓形,始建于清朝中期,1987年后陆续修建。会期7月19日,祀观音菩萨等斋神。
石水舟坊福主庙:位于今泽覃乡石水村舟坊荷树岽下绵江河墈上。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岁次辛酉(1621年),邑人邱敬塘捐建,祀唐朝将军冯祥兴三兄弟,曰:福主庙。清朝康熙四十六年,岁次丙戌(1706年)大水漂没。乾隆七年,岁次壬戌(1742年),邱仁辅、邱颜、邱时、邱仲启等人倡众姓氏,重建左边社公檀,其山土地基,俱邱姓施出。清同治《瑞金县志》有载。1958年,破“四旧”时,全部拆毁。
石水圩天后宫庙:位于今泽覃乡石水村石水圩北端,始建于清朝顺治初年间(1644年)1982年后陆续修建。
石水九村福主庙:位于泽覃乡石水圩西南部,庙子下路边,始建于清朝中后期,当时九村指:上牛尾坝、黄泥塘、石水圩、竹沙塘、刘坑、下刘坑、上新屋、仓下、黎屋。会期正月初3至16日、4月15日、8月初5日。
石水陈氏庙:位于泽覃乡石水村下陈屋,西面河边,于陈庆甫后裔建。
石水朱氏庙:位于泽覃乡安富村杨梅岗南面河边,于朱本坚后裔建。
丰田瑞莲山寺:位于上丰田瑞莲山。始建于清朝后期,原名瑞云山寺。民国期间遭烧毁,1989年后当地百姓集资捐建,有多种斋神菩萨,后改名为瑞莲山寺。
步权石圳坑水口庙:位于泽覃乡步权村石圳坑水口路边,始建于清朝后期,由五谷大神、满堂佛主等多种荤神菩萨,民国时期倒塌,1989年后陆续修建。
步权岗下和灵仙庙:位于桃阳隘九礤甲岗下,始建于清朝中后期,祀龚、柳、杨三仙,敬用斋果,会期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十月十八日灯会,民国时期倒塌,1990年后修建。
茶寮福主庙:位于家庭坑口水口处,始建于清朝中后期,民国时期倒塌,1989年后续建,现有荤神、斋神等多种菩萨。
泽覃黄鳝口永隆福主庙:位于泽覃乡泽覃村黄鳝口,始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岁),有多种斋神菩萨。神会:五月初一禾苗神,八月初七罗公神,民国至建国初期曾经维修过几次,1987年后陆续修缮。
泽覃箬别凹背回龙宫庙:位于箬别凹背,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岁(1841年),有龚、吕、杨三仙等多种斋神菩萨。会期正月13至15日,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曾维修过几次,先后驻扎过红林大队、绵江林场水运队,后因年久失修,2005年自然倒塌。
福主庙:(前身回龙亭庙),位于安治前。明朝称常乡桃阳隘营下甲,清朝称南区庵子乡。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1717年),由赖定俸、黄承璋、刘份、赖梯云、胡文翰、赖定禧、赖仕璋、刘文政、邓上钊、邓帝佐、顾其伟、邱仲文、高士元、胡巍山、胡采臣、钟学元十六人合银生息,卖田、粜米而建,先建回龙亭,亭楼上塑冯候福主等多种荤神菩萨,盖瓦建庙,费银千余金。每岁施茶五月,为福主庙禾苗神,民国为庵子乡政府所在地,安治暴动旧址,建国初期为中共安治乡党委、安治乡政府所在地。
安治鹅公仙紫云庵:位于泽覃乡安治村杉窝鹅公仙岽。始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戊申岁)咸丰八年(1858年,戊午岁),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焚毁。十年后,合坊绅氏重建。其地基山冈胡求懿施出。清同治《瑞金县志》有载。民国时期修缮过。1985年后陆续修缮。有龚、吕、杨三仙等多种斋神菩萨。
希平滴水寨观音庙:位于泽覃乡希平村田坑滴水寨岽,始建于清朝前期,咸丰前十年有过重修,有罗公、赵公、龚、吕、杨三仙等多种斋神菩萨。庙会:正月初六至初九日、八月初一至十五日1982年后陆续修建。宗点证字(赣)F070650045
龙山庙:位于半工子社公下左侧,始建于明末清初,有冯候福主等多种荤神菩萨,逢农历五月中旬抬禾苗神游田段,1969年文革期间破四旧拆毁。
仙背庙:位于大田下羊山路口边,始建于清朝中期,有龚、吕、杨三仙等多种斋神菩萨。1969年文革期间破四旧拆毁。
蓝田菩萨岩翠华寺:位于泽覃乡蓝崇村邱屋5公里处,始建于明朝初年间,1982年后陆续修建。有龚、吕、杨三仙等多种斋神菩萨,庙会:农历八月初一、十月十五日。宗点证字(赣)F07065140
山崇清峰山庙:位于张屋与江屋交界处田垅堪上,始建于清朝后期,有龚、吕、杨三仙等多种斋神菩萨。1987年后陆续修建。
慈云山庙:位于泽覃乡山崇村陈坑,始建于清朝后期,有龚、吕、杨三仙等多种斋神菩萨。1995年重建。 朱氏塔:位于今泽覃乡石水村与安富村交界处(杨梅岗对面岽),明朝正德年间(1517年),朱本坚后裔建。五级六面空心,用三合土砌成,塔顶遭雷击被毁。
陈氏塔:位于今泽覃乡石水村与石阔村交界处(下陈屋对面岽,风雨亭上侧),明朝正德年间(1517年),陈庆甫后裔建。五级六面空心,下四级用三合土砌成,第五级用青砖所建,塔高11米。
这两座古塔,既是风水塔,又是风景塔,拴住上、下三坝“排形”屋场而建,传说能助丁助财。
新中古塔:位于泽覃乡新中村朱喷屋背的塔子岽。始建于清朝光绪六年戊辰岁(1880年)由陈海龄建。三合土结构,因年久失修,塔顶已倒塌一半。
石拱桥:位于泽覃乡安治村与希平村交界处庵子前。距历任村7。5公里。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670年),桥长十丈,宽一丈三尺,高二丈四尺,有三个石拱,中间有两个桥墩。两头各有护岸,全部用二百多公斤的条石砌成,像三条“飞虹”,横跨在安治河上。雄伟壮观。此桥是瑞金东南部古代建筑之一。是县城通往长汀楼子坝的重要桥梁。此桥连同庙楼。及周围草坪。是历代政府驻扎场所,是国共两党的兵争之地,是当地人民政治、经济、交通文化活动中心。近二十多年来,石拱桥年久失修被洪水冲毁后,交通中断。
庵子前石拱桥:位于庵子前福主庙边,距城南十里许,是瑞金南部古代建筑物之一,是省际古道重要桥梁,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原名曰:“金鹊桥”由危彩霞,邓帝佐倡首同众募建。张恒造户独资捐建一拱于北端。三拱古桥长十丈,阔一丈三尺,高二丈四尺,且两端有长坡护岸,有序记,诗赋录人艺文碑志。1927年9月7日,贺龙,叶挺率南昌八一起义部队路过此桥,1930年4月3日邓希平在此桥头领导安治农民暴动,在此桥头树立全县第一面武装斗争旗帜。1937年,国民党保安团在桥头筑固堡,加重了桥身压力,1958年,桥头序记,诗赋录人艺文碑志被“破四旧”而毁。20世纪70年代,绵江林场水运木材冲击桥墩,1987年,由于年久失修,1987年、2009年被洪水分次冲塌2孔,至今未曾修复。
出米石:位于泽覃乡蓝崇村境内邱屋村小组进去5公里处,距历任村25公里左右,接近赣、闽省界线。此石是天然石,呈不规则长方形,有石缝口一个。据历史传说:此后的石缝口,每天会有半斤大米出来,跟普通大米一模一样,可供来纸槽挑纸的一个挑夫吃,时间久了,后来被一个贪心的和尚发现,他就用凿子把石缝口凿大,希望多出一些米。石缝口凿大后,一个米都没有出了。这个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它说明了一个哲理:“人不能贪心”。此石是否有米出,只是传说而已,但这块奇神石至今确实存在,并非有诈。经笔者实地测量此石长4。1米,宽4米,厚1。6米,高3。6米,且石质坚硬。
石圳石:位于泽覃乡步权村境内石圳坑村小组屋对面段山脚下。距历任村15公里,此石是天然石,长方形石条,中间有凹槽,呈“凹”字形,自然长在山脚边下,有水通过石圳长达2米,流入农田灌溉,至今还发挥作用。它使这段田自古以来旱涝保收,从来不要用竹管或树槽引水。这个村庄就用这块天然石圳石,命名为石圳坑。
罗溪石拱桥:位于泽覃乡罗溪段与邱凹段交界处,南北走向,横跨罗溪河上。是瑞金南部古代建筑物之一,是古代当地重要交通要道,是乡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桥梁。始建于元朝至正元年辛巳岁(1341年)县人尹叔清初建桥,后由知县郑翼建三墩。明朝嘉靖年间省祭李篪(字罗溪)募捐重修。桥长三丈六尺、宽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两孔由凿条石,三合土,砂石构成。石桥两边有护栏。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十八日大水、云龙桥、罗溪桥二桥尽圯。明朝隆庆元年丁卯(1667年)县人李铎加修马道石墩。辛未年(1571年)杨胜森捐资重修。后木桥旋毁。明朝万历壬辰(1592年)杨胜森、赖学敬、刘仕甫增墩四尺,架木为梁,建屋覆之。清朝顺治八年辛卯(1651年)知县钱江,乃清桥会劝募,修复一新之。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中墩崩塌,县人陈让(知州官职,横山背人)又清桥会银劝募重修,雍正年间,李常声首捐银三十两。同刘继美劝募重建石梁工未竣。常声,继美俱故后,李常声之子严叉捐银一百两,同刘继美之子日楫,督理完工。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六月十三日至十九日,雷雨冰雹同下,县南山崩极多,冲毁田地房屋,罗溪桥与上、下湖陂及各乡陂堰多被冲塌,石拱桥几处残缺。民国38年(1949年)六月大水冲毁罗溪桥,淹没良田,拱桥变平板桥。1952年6月7日—8日,连降大雨,再次冲毁罗溪桥后,绵江林场水运木材,桥墩影响木排筏道,就拆除了中间桥墩,用长杉树搭平板桥于两端,铺厚层砂石,供人车通行,1979年在离老桥30米处的下游重建新罗溪桥,1980年拆毁老罗溪桥。
下罗溪桥:即罗口桥,位于泽覃乡浮田段与墓岭岗交界处,南北走向横跨罗溪河下游,是古代瑞金云龙桥——懒婆凹——石洲湾——福建归龙山省际古道(石阶路)必经桥梁要道。旧系木桥,生员杨明璋之母谢氏捐资首创三墩,架木梁屋其上。清朝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山水大发,淹没桥梁,县人陈让(知州官,横山背人)同众增高石墩四尺,架屋其上,时有桥寓民人罗世伟、王惟连、彭文郭、曾美良稍助工费。清朝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大水冲塌,次年(1707年)陈让之子受祺(知县官,横山背人)等人捐资重建石桥,由凿条石,三合土,砂石构成,桥面两边各建护栏。1933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去武阳开“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时,工作团一行人路过此桥。1968年、2004年,曾用钢筋水泥就地修复,至今可行人通车。
上罗溪桥:位于下湖陂下方300米处,今南华电站门口。始建于清朝前期,民国四年(1915乙卯年)特大洪水冲毁,1959年铺木板桥,1984年建水泥平板桥,由两个孔的桥墩,现可通车辆。
上三坝桥:位于泽覃乡石水上三坝绵江河上,坝子下至上湖方向,由清朝康熙十九年(1754年)朱本坚公堂施赡,渡田三亩余,其子姓人等,共起渡会以备修造,曾有过多次大水冲毁,聚众公堂施捐建,20世纪60年代后,兴建大石陂水轮泵后,此桥被拆毁。
回龙桥:位于常乡桃阳隘庵子前,路通福建方向。旧系木桥架木,后逢岁破山水冲去。清朝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岁(公元1717年),胡巍山、杨次瑾、杨选臣等捐资,并募众鼎建石桥。上架屋瓦,约费千余金。 风雨亭:位于浮乡四里,今泽覃乡石水村上三坝对面山坳上。明朝正德十二年丁丑岁(1517年)朱本坚建风雨亭,清朝乾隆十二年丁卯岁(1747年)由朱本坚后裔朱廷选、朱邦杰等人重修。清朝咸丰八年戌午年岁(1858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将领石达开部曾路过驻守风雨亭。后向会昌,信丰进击。1933年5月18日毛泽东主席和工作团一行人去武阳开“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路过此亭。
新中亭:位于浮乡四里,今泽覃乡新中村隘下岽,由县人赖次瞻独力捐砌亭5余丈。清朝乾隆年间,新中村陈氏为缘首,联合朱氏、赖氏、邱氏、刘氏、李氏等人捐资修亭,因位于新中隘境内,故取名新中亭。三百多年来,曾有过几次倒塌,附近百姓捐资金重修多次。1972年,修通石水至新中,丰田公路时,拆毁茶亭,后由绵江林场在公路边此处建木竹检查站至今。
赖婆垇亭(古代称竹泉庵茶亭):位于浮乡四里,剑岭下,路通于会昌县城,今泽覃乡五龙村境内去石水村路的山坳上,由附近百姓自愿捐资募建。清朝乾隆年间,首建茶亭者功德碑载:杨聿震、赖秉纯、张胜上、邹逸山、钟盈社、李石峰、杨次瑾、杨及绥、杨道南、廖畴兹、郭轶群、谢鹏上、赖迅山,章宇瑞联合建茶亭,且置田二十余亩,每年施茶记,见茶亭内有艺文志。老茶亭在几百年内,曾有过几次修理,每次都由附近百姓自愿捐资修理。1933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一行去武阳开“春耕生产运动”赠旗大会,路过此亭。瑞拔公路1968年开经此地,老茶亭拆毁。
南坑亭:位于浮乡四里的南坑岽,今泽覃乡光辉村南坑岽。清朝乾隆年间,历任村刘氏为缘首,联合李氏、杨氏、陈氏、胡氏、邓氏等人捐资建亭,因位于南坑岽,故取名南坑亭。因年久失修,1958年又蓬“破四旧”无人修理后倒塌。1973年南坑岽修路,通过茶亭位置,拆毁老茶亭,2007年5月,李德全、王业盛、黄茂生、李厚连等人为首, 30多人写缘,捐资重建茶亭于原地点屋侧,为水泥、红砖结构,四周有供行人坐的水泥粉刷长橙,名曰“安康亭”。
凌霄亭:位于城南关外五里,竹园岭岽省际古道上。今泽覃乡安治村大路岽与象湖镇水晶岭下大路岽(石阶路)上坡处。清朝道光十四年甲午年(1834年),知县梁氏倡捐首事劝募建茶亭。因位于鹏图塔对面笔架凌霄风景区,故取名“凌霄亭”。内有序记、艺文志、功德碑名单。亭北墙有两个圆窗似龙眼,可直望清朝瑞金县府衙门为吉兆祥也。因年久失修,建国初期倒塌,1995年,原安治乡长罗宏文倡捐首事,有30多人捐资重建于原处原貌。
桃圆亭:位于城南关外五里乌仙岽与柴沟岽之间,今泽覃乡希平村与象湖镇水晶岭下官坑尾山坳处。清末民初当地百姓捐资募建茶亭。因此路直达桃阳岽,此地位于桃阳隘竹园岭背,故取名“桃圆亭”。比凌霄亭后建,又称新茶亭。1987年7月刘家华、顾支米、曾荣、谢存贤、曾照明、邓其照等20多人捐资重建桃园亭,亭内有功德碑,四周有供行人坐的水泥粉刷长橙。
桃阳亭:位于泽覃乡桃阳岽中段下岭坑岽路边(左侧可去山崇木问坑,右侧去长汀荣坑),清朝中期,由当地百姓捐资建茶亭。因此亭建于桃阳岽,故取名桃阳亭。1960年自然倒塌。
观音岽亭:位于泽覃乡桃阳岽江西与福建交界处江西境内观音凹,始建于明朝中后期,由当地百姓捐资新建, 因位于观音凹而取名观音岽亭。1960年自然倒塌。
溪口历史
溪口历史悠久,被称为“千年古镇”。蒋介石出生与此地。据清乾隆<奉化县志>志载,早在唐代贞元中(794前后),“右相樊泽致仕卜居。。。樊氏子孙世居此焉。”樊泽就是今溪口镇沙堤村樊姓的始祖。宁监察御史樊良忠因与丞相王安石不合,弃官归里,陷居溪口。至宋景德五年(1006)溪口建村。据宋宝庆年间统计,人中口已近八千。南宋丞相魏杞奉孝宗命出使金国,不辱使命,成为一时重臣,淳熙十一年(1184)去世。他是安徽寿县人,却选择溪口飞凤山安葬,可见宋时溪口在外地已颇有名气。1902年重修的<光绪奉化县志>中,溪口已列为镇,在现有资料中,这是溪口称镇的最早记载。
此后,溪口称乡镇,变更多次,民国8年(1919)正式成为行政镇,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又曾一度改乡,1951年起,一直称镇至今。
溪口在近现代史上曾经发生几次重大事件。清咸丰十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将领范汝增率兵数万,自嵊县入境。六诏、跸驻、三石等地农民400人余人响应,经溪口,于11月26日攻克县城,12月9日建立农民政权。受战火影响,溪口商业一度萧条,玉泰盐铺也一度停业。
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导游词
溪口镇简介一武岭门一奎阁凌霄一小洋房—蒋氏故居—玉泰盐铺一摩诃殿一蒋母墓道一御书亭一锦镜池一千丈岩瀑布一妙高台一雪窦寺一将军楠一中旅社原址一三隐潭一徐枭岩—亭下湖景点
各位游客,今天我们游览的景点是奉化溪口和雪窦山。溪口是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故乡,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为海内外人士所瞩目。 溪口,位于宁波市区的西南方向,奉化市西北方向,距宁波市区22公里,沿宁奉公路南行至江口右转弯再行8公里即可到达。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源头,主流出于剡界岭,由新昌入奉化境,称“剡源”。沿溪风光优美,剡源九曲为古代旅游胜地。九曲公棠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地,故也称“武岭”。这里山水如画,风景秀美,骚人墨客,寻幽探胜,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即奎阁凌霄、武潴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观鱼、松林晓莺、溪船夜棹、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霁、南园早梅。特别是西北的雪窦山,名胜古迹众多,为浙东著名旅游胜地,汉代即有人以“海上蓬莱,陆上天台”来赞美她。 民国时期,溪口出了个蒋介石,慕名而来者不绝于道。蒋介石回乡期间,党政要员纷至沓来,溪口道上车水马龙,一时成为人们瞩目之地。1949年4月,蒋介石离乡去台。5月溪口解放,由于历史的原因,溪口一度被冷落。1978年12月,中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送来强劲的东风。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溪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各位游客,溪口镇已到,请下车。 我们由此而去,首先看到的是武岭门。武岭门是进溪口镇的必经之路,相传在1929年前还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介石在这里改造成三间二房城楼式城门建筑。门额两面都有“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所写,而里面则是蒋介石自题,之所以将此取名“武岭”,是蒋介石为了体现尊重前辈之意。因为,其一蒋介石祟尚武德;其二“武岭”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的谐音,进武岭门后的三里老街便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俩从小生活的故乡。沿街有小洋房。进入武岭门左边是文昌阁,有边是武岭中学。好吧,我们拾级而上去参观文昌阁。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山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建筑造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至民国时期已破败不堪。 1924年,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介石名之为“乐亭”,作《乐亭记》以描述其胜。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 1927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军委会“严加管束”,次年1月13日,被送到溪口幽禁。张学良到达溪口,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几天以后才被押送上雪窦山,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以后直至蒋介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现在我们去参观小洋房。这所三间二层小平房就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故此房叫“小洋房”,原是为美国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所建。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居住于此,直至1939年到江西赣州任国民党行署专员,蒋介石曾为其子请了两位老师,严教不懈,以解除其马列主义武装,同时为其妻蒋方良女士教国文。蒋经国住读时。楼上东面一间为卧室,西面一间为书房,中间为客厅,屋顶平台较宽敞,楼下由伴读徐道邻、高理文等住宿。屋内有一石碑携刻着蒋经国手书的“以血洗血”四字,表示他对日侵的痛恨及替母复仇的决心。各位朋友9我们继续游览其他景点。 我们由此而下顺着沿江街道往前行百米即到“蒋氏故居”。这里就是溪口最主要的景点——蒋氏故居丰镐房。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蒋氏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氏故居丰镐房,位于溪口下街。丰镐房原有蒋介石祖传房屋六间。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家谱》第三册记载:“清光绪十四年,公(指蒋介石)2岁,肃庵公由玉泰迁居报本堂之西厢房”。迁居的原因是蒋肃庵(蒋介石父)经商之处玉泰盐铺被火焚毁;西偏房即今报本堂西边的独立小楼。蒋肃庵死后,蒋介石兄弟分家,蒋介卿得重建后的玉泰盐铺,蒋介石、蒋瑞青得丰镐房。蒋瑞青分家不久即亡,丰镐房归蒋介石独有。1928年,蒋介石扩建故居,迁走25户邻舍,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 整个建筑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庭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有月洞门相通,中间小天井,两边有金银桂花各一枝,是宋美龄亲手所栽。而两旁则为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毛福梅(蒋介石的元配)的住所。但因毛福梅居住在此,宋美龄直至1939年从未到过此地。 厅堂廊庑布满雕刻彩画,有取材于《封神演义》的“文王求贤”,取材于《三国演义》的“刘备招亲”、“送皇嫂”、“古城会”,取材于《说岳全传》的“岳飞出世”等系列雕刻和“渭水垂钓”、“八仙过海”、“狸猫换太子”、“闻太师回朝”等彩画。中堂为“报本堂”,匾额为吴敬恒所书。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书“寓理帅气”,是蒋介石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众,统帅万物。两边楹联是蒋介石自写:“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 各位游客,刚才我把丰镐房的简要情况向你们作了介绍。现在我就丰镐房的雕塑艺术向大家单独作些介绍,因为这里反映了主人的许多思想内涵。 蒋介石的故居丰镐房,是他发迹后在祖传房子的基础上扩建而成。院中雕梁画栋琳琅满目,富有民间艺术风味。跨进前厅,就可望见屋顶正中的堆塑,中间是“福禄寿三星高照”,两边是“双龙戏珠”。中堂系蒋介石祭祖敬天的“报本堂”,是丰镐房整个建筑的中心。走廊两端壁上有两幅彩画,东首是“八仙过海”,西首是“姜太公钓鱼”,柱头两侧在建筑上称为“牛腿”上的木雕,是周文王和姜子牙的历史故事,有“子牙钓鱼”、“太子邀请”、“文王拖车”、“登坛拜帅/,等一系列画面,把周文王降格求贤的过程表现得洗练而生动。四个柱头的木雕,是《三国演义》的四出戏,从东到西分别为“甘露寺”、“夜战马超”、“关羽战长沙”、“回荆州”。东西厢房四个柱头上的木湘,也是四出三国戏,即“送皇嫂”、“古城会”、“上马献金”、‘‘斩颜良”。东厢房走廊上的雕刻,内容是《精忠岳传》,有“汤阴大水”、“拜师周侗”、“操场比武”、“岳母刺字”等画面,反映了宋朝一代名将岳飞的成长过程。西厢房走廊上的雕刻是上八洞神仙的群像,有神态怪异的铁拐李、潇洒飘逸的吕洞宾,持笛横吹的韩湘子,手执花篮的何仙姑等等,均栩栩如生,引人注目。前厅、中堂屋檐下的粉墙上’,还有取材于《封神演义》的“闻太师回朝”,取材于《狸猫—换太子》的“陈琳抱盒”,取材于《说岳全传》的“岳飞收蛇枪”等彩画整个丰镐房的雕刻、堆塑、彩画,既反映了房子主人对这些历史题材的爱好和祈求飞黄腾达、吉祥如意的愿望,也反映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高超造诣。 下面让我们再往西边走,去看看蒋氏故居的西平房和蒋母旧居。 西平房为蒋家亲戚和蒋介石警卫随从所住之处,抗战开始后毛福梅因腿脚不便而居住于此,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她逃向摩河殿(祖庙)时被炸死于后门的短墙下。蒋经国得知后马上从江西赶回,手书“以血洗血”四字。旁边的那棵银杏为毛福梅亲手所植。这儿就是蒋介石母亲王彩玉的旧居,同样是中国式的建筑,砖木结构的二层楼。这是蒋介石于1929年设计建造的。这幢二层三间的小楼,就是蒋介石分家时原来的六间平房。中间是王彩玉旧居,此屋楼梯特殊,主要是蒋介石考虑到其母亲年迈,况且是旧式中国女人,均以缠小脚为美,三寸金莲,上下楼梯不便,因此特设此窄梯,仅有一人之宽,这样其母借助两边栏杆,可上下自如,由此可知蒋介石对父母之孝心了。楼上楼梯繁多,那是为了连络风水。1929年扩建新房的高度也未能明显超过此屋,这是蒋介石为了显示尊祖之心而已。 下面我们去另一处名叫“玉泰盐铺”的景点。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的出生地,位于溪口中街章墙弄口,蒋介石祖父斯干、父亲肇聪(即肃寇)曾在此经营粮、盐、酒、杂。据蒋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蒋介石出生于此屋楼上。蒋介卿在宁波江海关监督卸职后与子女也曾在此居住。现有楼房三间,平房三间,还有厨房、厕所等附属建筑,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两字,门前墙角蒋介石题字“玉泰盐铺原址”,外有围墙,一如当年原貌。 不知有没有哪位游客看过《金陵春梦》?如有人看过了—,在参观了玉泰盐铺后可要与《金陵春梦》中关于蒋肇聪去河南贩盐一事区别开。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在溪口确实开了盐铺,但他却不会去河南贩盐,这是因为蒋壁聪主要是做山里人的生意,更何况,溪口地东海之滨,宁波沿海各县均有盐场,有的是盐,他何苦要跑到千里之遥的河南去呢? 各位游客,我们穿过几条小巷,就可到达“摩河殿”。摩河殿是家的私底,因蒋氏祖宗摩河太公是个佛徒,所以这个私淹称之为“摩河殿”。这里面供奉着蒋家祖宗。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也安葬于此,大家看到的吴敬恒所题“先批毛太君之墓”即是。 以上我们游览溪口镇上的一些主要景点,下面我们即去蒋母基道,它主要包括石牌坊、跨路亭(又叫下轿亭)、八角亭、基庐、坟墓等建筑。石牌坊有三个门,中门和左有边门,因石牌中门刻有“蒋母基道”四字,放从入口至坟墓统称“蒋母墓道”。从石牌坊到坟墓,依山坡而筑,是一条长的8米的卵石路,夹在一片松林之中。进石牌坊行约300米,有一跨路亭,形若古代书生的方巾帽,据说蒋介石回乡祭母,到此下轿故被称为“下轿亭”。蒋介石每次扫墓,便在此下轿后步行而上,以此表示孝心。过亭上行约200米,横在途中有一座共12问平房的墓庐。 现在我们到了基庐——慈寇。它建于1923年,1930年又重建,改成为现在的11间排房。现在我们来看看基庐主房中的四块石碑。正门迎面的是孙中山的《祭蒋太夫人文》,由谭延闓(谭是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书写,背面是蒋介石口述、于右任先生写的《蒋太夫人事略》;左、右两边分别是《哭母文》和《慰劳蒋总司令文》;而为这张《蒋老伯母遗像》题字的是汪精卫(汪兆铭)。 正厅右边是蒋介石扫墓时居住的小屋,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蒋介石在当时国民党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高了。左边一个两室套间.,是蒋介石回乡扫墓或下野休息常任之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他在此养伤110多天,是使得最长的一次。右边两间为招待亲友的客房。附房作看墓人居住和做饭用膳之处。作为孝子的蒋介石为他母亲修的墓穴到底如何呢?好吧,我们再上168米就可一清二楚了。 这就是蒋母之基,蒋母亡于1921年6月14日,各位看了可能会说::好普通啊2”其实这里却大有来头。此墓以石块砌成,上面扇形拦土石上刻有“壶范足式”四字,含有女中模范、楷模之意。下面墓碑上刻孙中山先生亲题的“蒋母之墓”。两旁对联为“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傀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拜台刻有风竹图,以示妇女之墓且出身于葛竹村。墓穴朝北就对着蒋介石之父的墓穴(桃坑山)。那为什么蒋介石父母没有合葬在一起呢?蒋母死时,蒋介石身价已高,当时蒋介石在乎叛广东军阀陈炯明,任粤军前敌总指挥。蒋母系其父第三房续配夫人,在其父死后立碑时无法再刻上王氏的姓氏位置。另外在分割遗产时,蒋母同蒋介石的阿哥蒋介卿有矛盾。故在临终前,曾嘱托蒋介,不要把她同葬在其父亲墓穴里,所以蒋介石在其母死时,为他母亲另择基地,而在两墓中都留出了一个空穴。 参观完了蒋母墓道后,有的游客可能会问,蒋介石父亲是谁?叫什么7他葬在什么地方?对此,我现在就告诉你们。蒋介石父亲名叫蒋肇聪,,字肃魔,其坟墓位于溪口后马路北面的桃坑山上。肃魔死于1895*年,墓有四穴。肃淹与其前妻徐氏、孙氏合葬。空;穴原拟留给蒋介石生母王彩五,后因王氏坚持另葬而始终空着。墓碑“肃寇蒋公之墓”,为蒋介石任沪军团长时的上级和好友黄郭所书。两边“别头柱”的对联,上联为“武岭山怀抱”,下联为“判溪水长流”。蒋父坟墓的修复,澄清了《金陵春梦》“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末见他祭扫父墓”之说的谬误。 大家参观完了墓道,下面我们将去干丈岩。为使大家更好地观赏千丈瀑布的雄姿,我们徒步而上,望各位要有准备。 这儿是御书亭。御书亭位于雪窦寺东南,为“入山第一门”。耪场翘检,古朴庄重。据宋代雪窦寺住持广闻掸师《御书应梦名山记》云:景佑年间,宋仁宗赵帧梦游“八极之表”,醒来后,沼“图天下山几[以进”。雪窦山“双流效奇,珠琳挺秀”,“默契圣心”,即派内侍张腰新道去救偷和彻赐物品沉香木雕山一座。自此;雪窦山、寺名离次摄,南宋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冬,宋理宗赵陶追书“应梦名.山”四个大字。翌年四月,勒石建亭,将“应梦名山”四字置于亭内,并由广闻掸师作记。供人观瞻,现存亭子,由雪窦寺僧人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募捐重建,1981年5月进行了大修。御书亭已成为雷窦山的入山第一景。 再接下来的是锦镜池,在雪窦寺西南、东、西两条涧水汇聚处。宋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雪窦寺方丈智鉴在此挖池、筑堤,经半年而成,“池深一寻(8尺),纵四百三十尺,广半之”,其上修桥置闸,控制干丈岩的瀑布,南宋诗人张良臣名之为“锦镜池”。此池早已淤塞,成为水稻田。为了保证干丈岩的观瀑用水,1986年政府拨款重修,挖土1米,池面积约200平方米;砌助筑路300米,并修复了在其上端的关山桥,重建了桥上的青锁亭。锦镜池、关山桥、青锁亭的修复,为千丈岩瀑布增添了美好环境和气势。 穿过青锁亭,沿鹅卵石路走,大家看到前面是一片平地,约有四五十亩,这是山顶平地,要不是我们乘车绕山上来,绝不会感到这里会是600米高的山顶上呢。现在我们去看看号称“浙东名瀑”的干丈岩。 所谓“干丈”,虽然夸张,但也有186米的落差,水源终年不断。临崖探首,叫人胆战心惊。现在各位还是到安全的飞雪亭上去一览瀑布全景。 干丈岩瀑布9在雪窦寺南0.5公里处,以雄奇壮观而名闻江南,北宋真宗曾赐名“东浙瀑布”。瀑布落差128米,来自东西两涧之水,在锦镜池汇聚9经关山桥至崖口,凌空怒泻,至半壁与一突出巨石相撞,洒若飞雪,把瀑布分成上下两折,上层如五龙腾空,下层如珠帘垂地,经日光照耀,现出七色长虹,在各地众多的天然瀑布中别具特色,观者惊绝。观干丈岩瀑布,有两个角度:一为崖口对面,古人筑“飞雪亭”让人坐观;二为瀑布谷底,古人建“仰止桥”、“午雷亭”供人仰视。1986年政府拨款改建了飞雪亭,亭前拓建了水泥平台,围以栏杆9以适应日益增多的游客观瀑的需要。仰止桥和午冒亭也进行了整修。 各位,我们要发扬坚韧的攀登精神,再爬一段山路,去参观蒋介石的别墅——妙高台。 妙高台离雪窦山胜景干丈岩约500米,有峰突起,截出万山之表,称“妙高台”,又名“妙高峰”,或曰“天柱峰”。峰顶有坪如台,东西约13米,南北倍之,前面是悬崖峭壁,三面凌空,下临深渊,登雪窦绝顶俯视,只见平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堪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这里海拔396米,气候凉爽,周围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第六册记载,蒋介石8岁时“始上雷窦山见妙高峰爱之”,“民国十六年总统蒋公建别墅于其地”,自题门额“妙高台”。别墅为中式建筑,中间是三开间两层楼,前有天井,黑漆大门,进门两边各有一问平房,上是阳台,有水泥走廊相连,后有三间平屋,有围墙连成一个整体,建筑面积为436平方米。刻有蒋介石手迹“妙高台”的门额,现仍悬挂于楼前。房屋右侧有两只亭子,大门外为平台,台上岩右突起一块,方形平滑,可容一人下坐,称“县坐石”。“文化大革命”时妙高台被拆毁。1986年重建复原,但原故在正门进口的石塔却被换了位置,放在了中间。这个石塔是清末民初时雪窦寺的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蒋介石非常敬重他,故在造如高台时把它移了过来,并每次到此叩拜。 各位游客,我们参观游览了妙高台后,现在沿路直奔下一个景点雪窦寺。雪窦寺是雪窦山风景区钓中心,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据《雪窦寺志》记载:晋时有尼结庐山顶事佛,名瀑布院。唐会昌年(公元841年)改建今址。大中末年(公元859年)为袭甫所毁。咸通三年(公元867年)重建,改名“瀑布观音禅院”。景福元年(892年),常通禅师来寺主事,刺史黄昆施田1300亩,寺院作了大规模64扩建,遂成十方禅院。咸丰二年(公元999年)宋真宗赵恒赐“雷窦资圣掸寺”寺额。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失火焚毁,隆兴年(公无116;年)复建。南宋宁宗时评定天下寺院等级,雪窦寺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在宋代,从太祖开始,先后为雪窦山下过4道渝旨。赞赏不已。元代至元二十五年和明代祟帧末年又两次被毁,清顺治年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雷窦寺又一次遭到破坏。1986年4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工重修。重建的大雄宝殿高23,7米,宽380,7米,深29.3米,大木立架,辅以砖瓦1宏伟壮观。1988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寺考察,建议把雪窦寺建成别具一格的弥勒道场。根据民国二十三年蛆934年)出版的《佛学辞典》“四大名山’’条目载:“近有主张于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者。”而弥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契此就出生于奉化,且在奉化后林寺出家9死后葬于城北封山(即今锦屏山)的中塔禅院。1990年6月13日,弥勒殿在原天王殿遗址动工兴建。殿字建筑面积745。53平方米,高15,9米9宽28,7米,深23.2米。弥勒殿完成后,还将重建山门、方丈殿、藏经楼、钟楼等。一5外我要告之各位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雪窦专是按“文化大革命”前的样子恢复的。顺便我想出道题问问大家9为什么雪窦寺有如此声望?雪窦寺最有名的对联是什么?(雪窦寺出了个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正是弥勒佛的化身9而弥勒佛又是在名’国各寺庙中的第一个佛像,因此雪窦寺有如此声望。对联是“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参观了雷窦寺,下面我们转到这座大殿的后面去看两棵树——将军摘。 提起当年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大多数人都知道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爱国壮举。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可从这两棵树中领略当年历史风云和将军的业绩。张学良将军手植的四株槐木,今尚存其中两株,枝繁叶茂,刚劲挺拔,直指蓝天。见树如见人,张学良将军那种气宇轩昂、大义凛然的神态仿佛就在眼前。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回溪口养伤,张学良将军被幽禁在雪窦寺附近的中国旅行社9现在此处也已按原样修建竣工。当年蒋介石对张学良活动范围亲自规定:东不出镇海口,西不过曹娥江,到溪口有人跟随,去外地出动宪兵。还派了者秀才给张学畏讲四书五经。张在心胸积郁之余,打靶、鸣炮、种花植树,在雪窦山的水涧岩栽了紫玉兰、法国梧桐,在雪窦寺栽了四株柄木,成长后仅存的两株,当地人士奉赠雅号为“将军摘”。 无独有偶,雪窦寺前山门右侧有高涝桥(现改名龙珠桥)桥畔有一古松,据说明隆庆五年(1571年)奉化县官要将树砍掉,翰林戴询曾作诗要求留下,因此,本地人称这株古松是“翰林松”。“将军捕”与“翰林松”,虽属古今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然而都值得人们传颂。 为了使各位更好地了解当年西安事变及张学良将军的有关业绩,下面我们去参观中旅社。中旅社位于雪窦寺西侧,有建筑面积438平方米,1934年6月建成开业,属上海中旅社管辖。内设客房六间。餐厅一个,旅游旺季还在雪窦寺厢房设行军床100张,接待旅客。1937年1月,房子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包用,称“张学良先生招待所”,张学良和他的副官、护士,以及军统特务队长同住在这里,另有30余名特务队员和一连宪兵驻扎在雪窦寺,进行监视。张学良在这里度过了八九个月的幽禁岁月。此年中秋,木结构厨房起火,房子全部焚毁,张学良在雪窦寺小住几天之后,即被迁往安徽黄山。1987年5月,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1988年竣工对外开放,并陈列了张学良的业绩和照片。 各位游客,请大家留意雪窦寺前有一处含珠林。这里有个传说,在这吁陌间,有圆阜如珠,苍松参天,称为含珠林。四周群峰环抱,鸟瞅恰似九龙抢珠。林中原有茅亭一座,名含珠亭,1941年被日军烧毁。相传含珠林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墓地。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外甥林言投降朝廷,黄巢兵败退至山东泰山狼虎谷被擒。林言不忍杀娘舅,乃杀一与巢貌似者代,巢逃出为僧。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张奎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后住四明雪窦山,即雪窦禅师是也。”后人《咏黄巢墓》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即指此事。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去参观游览“隐潭三瀑”。位于雪窦寺西北约1.5公里,东吞、班溪两乡交界处。涧水从东乔村下流,形成三级瀑布,即上隐潭、中隐潭、下隐潭。上隐潭以幽险见长,中隐潭以清秀取胜,下隐潭则秀奇双绝。 上隐潭,位于东乔车站西南角,从崖上通向深潭石阶216级,陡壁深塑9青苔斑班,苍松挺立石隙。涧底碧水深潭,南有水泥平桥,瀑布循崖倾落,高约49余米,呈条线状,铿然有声。凭栏仰望,水沫溅衣,凉气沁心。潭北崖原有龙王庙,相传北宋皇桔年间(1049年至1054年),朝廷遗使至此投金龙玉简于潭中,祈雨抗旱,故昔日称此处为龙潭。现建有小型水力发电站。 中隐潭,自上隐潭下行约500余米处,浓荫覆涧,涧有巨石横卧,瀑布从巨岩俯冲而下,呈横幅状,水沫随风飞溅,似雾如雨,富有溪谷野趣。 下隐潭,从中隐潭沿小径下行约500米处。有巨石,宽9至12米,旁石笋,高20至24米,人称石笋峰。峰底中空,一半覆盖潭上,犹水上广厦,瀑布横倾潭处,仰视如彩云横空,绚丽多彩。集峰、洞、潭、涧于一境,风景独秀。胡行之《下隐潭》诗:“百尺银涛挂石飞,苍崖翠壁紫岩扉。四时不息雷鸣耳,六月寒生潭上衣。”现因栏坝建小水电站,景色道损。 各位游客,徐鬼岩瀑布是非常值得一游的,徐鬼岩在雷窦寺西北7.5公里,东番乡直蚕村附近,重岩峭壁,岩顶海拔476米,瀑布落差242米。崖口一巨石外突,传说仙人骑鬼徐徐升天,故名。远望巨石,酷似石猴倚天而鞠,故又称鞠猴岩。宋宝庆《四明志》载,绝壁凿有“鞠猴岩”三大字,可能唐人所刻。‘今新刻“徐鬼溅雪”四大字。岩边草木丛生,崖顶涧阔,有洞桥o:涧水澄白,源自踌躇岭,过谷穿林,至此湍急奔突,循崖而泻,大雨后声若雷理,震撼山谷。临崖俯视,万丈深渊,JL、寒股栗。崖下白雾蒸腾,飞珠舞玉,底下有潭,树枝拍击水面,雄奇壮观。宋代奉化人王时会诗云:“一片悬崖势插天,昔人曾道此登仙;鬼飞赤局凌云汉,鹤载瑶望度紫烟”。
关于“营丘的发展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鹿鸣]投稿,不代表里驹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nqlj.com/changshi/202509-572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里驹号的签约作者“鹿鸣”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营丘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营丘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将临淄定为营丘是出自北...
文章不错《营丘的发展历史》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