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推荐详细介绍藏传佛教的书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推荐详细介绍藏传佛教的书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随喜上面2位师兄的推荐,我也看过,是非常好;
另外还有多识仁波切的一些著作,比如《爱心中爆发的智慧》,《佛教理论框架》等等。
还有好像是早年的张澄基教授翻译和著作的一些,翻译的比如《密勒日巴歌集》,著作是一些入门的书籍,非常适合有一定文化水准的人士阅读。
但最最值得推荐的,当属《菩提道次第广论》,早年能海法师入藏后,回汉地弘扬佛法时期的著作《菩提道次第科颂》也属广论系列,祈竹仁波切的甘露法洋系列我看过后,发觉也是来源于广论,相当于广论的浓缩和改编。
关于佛教的缘起论,请问第一因是什么
凌烟阁:
凌烟阁是原本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之,皆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
唐 白居易 《题酒瓮呈梦得》诗:“ 凌烟阁 上功无分,伏火炉中药未成,更拟共君何处去,且来同作醉先生。”
唐 李贺 《南园十九首》诗:“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雅居寄情——雅声郎朗发文儒
情曲徐徐源书房
陈 寿.万卷楼
陶渊明.归去来馆
陈子昂.读书台
杜 甫.浣花草堂
薛 涛.吟诗楼
刘禹锡.陋 室
白居易.庐山草堂
欧阳修.非非堂
曾 巩.南轩
司马光.读书堂
王安石.昭文斋
苏 轼.谷林堂
黄庭坚.滴翠轩
米 芾.宝晋斋
周邦彦.倾曲堂
陆 游.老学庵
范成大.石湖别墅
朱 熹.达观轩
辛弃疾.稼轩
赵孟?松雪斋
王 冕.梅花屋
李东阳.怀麓堂
唐 寅.梦墨堂
归有光.项脊轩
徐 渭.青藤书屋
项元汴.天籁阁
王世贞.尔雅楼
董其昌.画禅室
钱谦益.绛云楼
傅 山.霜红龛
顾炎武.堡中书斋
侯方域.壮悔堂
吴嘉纪.陋轩
朱彝尊.静志居
张 英.双溪草堂
蒲松龄.聊斋
石 涛.大涤草堂
查慎行.槐簃
沈德潜.归愚斋
郑 燮.板桥书屋
曹雪芹.悼红轩
袁 枚.所好轩
纪 昀.阅微草堂
李调元.万卷楼
邓石如.铁砚山房
洪亮吉.更生斋
林则徐.云左山房
杨以增.海源阁
龚自珍.羽陵山馆
魏 源.古微堂
俞 樾.春在堂
翁同稣.瓶庐
刘铭传.盘亭
任伯年.颐颐草堂
吴昌硕.缶庐
黄遵宪.人境庐
康有为.游存庐
丘逢甲.念台精舍
齐白石.百梅书屋
谭嗣同.莽苍苍斋
章太炎.膏兰室
梁启超.饮冰室
沈 寿.天香阁
沈钧儒.与石居
于右任.鸳鸯七志斋
黄炎培.非有斋
何香凝.双清楼
李叔同.晚晴山房
陈 垣.励耘书屋
鲁 迅.绿林书屋
冯玉祥.抗倭楼
苏局仙.水石居
马一浮.蠲戏斋
沈尹默.秋明室
刘文嘉.契园
周作人.苦茶庵
黄 侃.量守庐
夏丐尊.平屋
张 钫.干唐志斋
柳亚子.磨剑室
柳亚子.上天下地之庐
陈寅恪.不见为净之室
陶行知.不除庭草斋
胡 适.藏晖室
周叔弢.寒在堂
朱屺瞻.梅花草堂
毛泽东.菊香书屋
梅兰芳.梅花诗屋
徐悲鸿.八十七神仙馆
张恨水.待漏斋
周瘦鹃.紫罗兰庵
林语堂.有不为斋
郑逸梅.纸帐铜瓶室
郁达夫.风雨茅庐
刘海粟.存天阁
徐志摩.眉轩
潘天寿.听天阁
张伯驹.平复堂
张伯驹.展春园
朱自清.犹贤博弈斋
邓散木.厕简楼
丰子恺.缘缘堂
林散之.散木山房
闻一多.何妨一下楼
张大干.大风堂
俞平伯.永安居
冰 心.力构小窗
石评梅.荒斋
胡 风.四树斋
梁实秋.雅 舍
沈从文.窄而霉斋
聂绀弩.三红金水之斋
费新我.行素簃
台静农.龙坡丈室
钟敬文.天风海涛室
程砚秋.御霜移
傅抱石.抱石斋
胡絮青.双柿书屋
李可染.师牛堂
赵朴初.无尽意斋
武中奇.四喜斋
翁偶虹.六戏斋
文怀沙.斯是陋室
邓 拓.苏画庐
启 功.小乘阁
吴祖光.逸兴居
田家英.小莽苍苍斋
黄 胄.伏枥堂
竹里馆--唐代诗人王维的居室名。
梦溪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的书斋名。
书巢--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名。
本穴世界--宋末诗人郑思肖的书斋名。
梅花屋--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画室名。
项脊轩--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名。
七录斋--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名。
青藤书屋--明代大画家徐文长的书斋名。
惜字阉--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黄宗羲的斋名。
惜抱轩--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的书斋名。
春在堂--清代文学家俞樾的书斋名。
二十七松堂--清代文学家廖燕的书斋名。
抱残守缺斋--清末小说家刘鹗的书斋名。
十驾斋--清代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
瓶水斋--清代诗人舒位的书斋名。
人境庐--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书斋名。
饮冰室--清末学者梁启超的书斋名。
锲斋--现代文学家商承祚的书斋名。
何妨一下楼--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书斋名。
犹贤博弈斋--现代散文家、诗人朱自清的书斋名。
北望斋--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书斋名。
三松斋--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的书斋名。
磨剑室·羿楼--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的书斋名。
菊香书屋--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书斋名。
龙虫并雕斋--当代语言学家王力的书斋名。
励耘书屋--当代史学家陈垣的书斋名。
紫罗兰斋--当代作家、园艺家周瘦鹃的书斋名。
积微斋--当代语言家杨树达的书斋名。
缘缘堂--当代画家丰子恺的书斋名。
百梅书屋--当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居室名。
师牛堂--当代画家李可染的画室名。
双清楼--当代国画家何香凝的书斋名。
双柿斋--当代画家胡挈青的画室名。
艺海堂--当代画家刘海粟的书斋名。
樱榴居--当代著名作家鲁彦周的书斋名。
无止境斋--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的书斋名。
桂叶草堂--当代著名作家杜宣的书斋名。
宽堂--当代红学家冯其庸的书斋名。
什么是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
一、第一因是无明。你可能要问,什么是无明?心目被蒙蔽即是,比如,追问时间的始终,这就是无明之一——愚痴的表现。如果时间是实有的,那必定会呈现前后性,可以追这个前后——始终,那肯定是无始无终。空间也是一个道理,有限?无限?当这么问时,其实已经落入一边,而佛陀教我们的是中道——直从人的身心现实入手。
至于你说的创造神,在佛教中被称为“梵”,其地位高于天神、天魔;寿命长达数劫,使其生起无明之一——我慢。认为我即是宇宙人生的创造者。而佛陀是说“无我”的。这个道理更深,如果只是给你说,那不过是理论;只有扎实修行,才能获得身心的受益,从而看出实相。
二、佛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灭门。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根有能生的意思,也就是说六根能生六识。
“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是六根所缘的外境,因能染污人们的心灵,所以叫六尘。
“六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对六尘而产生见、闻、嗅、味、觉、思的了别作用就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
五蕴
(一)色蕴(梵ru^pa -skandha ),即一切色法之类聚。
(二)受蕴(梵vedana^ -skandha ),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受。
(三)想蕴(梵sam!jn~a^ -skandha ),眼触等所生之诸想。
(四)行蕴(梵sam!ska^ra -skandha ),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
(五)识蕴(梵vijn~a^na -skandha ),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
十二因缘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同时也是涅槃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无明烦恼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无法可得,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例如孟母,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或大善知识,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天天向上,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殊胜。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耳根,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枯木寒灰,意似寒潭死水,一念不生,万虑俱寂,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就能降伏其心。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爱河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无尽意。’说明爱的作用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贪得无厌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红丝线?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贪得无厌,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四句偈:‘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关于“推荐详细介绍藏传佛教的书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幻柳]投稿,不代表里驹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hnqlj.com/baike/202509-331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里驹号的签约作者“幻柳”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推荐详细介绍藏传佛教的书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推荐详细介绍藏传佛教的书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推荐详细介绍藏传佛教的书籍》内容很有帮助